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植物矿质营养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的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和生物的作用下,需要几千年的时间逐渐转化为植物可以生长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在土壤形成的初始阶段最为显著。成土过程持续的时间越长,母质和土壤性质的差异就越大。然而,母质的某些特性将永远保留在土壤中。
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密切相关。不同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差异显著,由大到小的顺序大致为:应时→白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钠长石→角闪石→辉石→钙长石→橄榄石。因此,在基性岩石母质上发育的土壤,一般质地较细,含较多淤泥和黏土,含较少砂粒。一般来说,应时含量高的酸性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粗,即含砂较多,粉粒和粘粒较少。
成土母质又称母质。母体颗粒之间有空隙,透气、透水。还有一定的可溶性矿物质养分,只能满足一些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当低等植物和微生物不断代谢,积累丰富的有机质时,母质就有了肥力,为高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发展成为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