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地砖毁坏,修复时发现600年前的秘密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年,明永乐帝朱棣开始命人建造故宫,总计花了14年时间才终于建成,在后世又经过了多次扩建,成为了整个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建筑群。

虽说故宫主要是木制建筑,但其地面到底还是由坚硬的地砖铺成,因此几百年来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故宫地面和城墙都得以完善保存。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之后,紫禁城内开始变得少人打理,后来又因为战乱频发,导致紫禁城也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建国之后,我国就开始组织专家团队对故宫进行修复工作,当专家团队将故宫地面上损坏的砖石拿出,想要研究这地砖的出处之时,一时之间却被震惊到了——这一块块砖石,居然都是“金砖”!

这种金砖叫做御窑金砖。明成祖朱棣本来受封燕王,居住的地方正是北京。在年时,朱棣从朱允炆手中夺走了明朝皇位,从此开始筹划迁都北京之事,在年时,紫禁城就开始动工了。

而在一座宫殿之中,地板的建设自然是重中之重的。工部当时给朱棣推荐了各种各样的地板铺设方案,但是始终没有让朱棣满意的。直到后来陆慕砖窑的砖样被工部送到了朱棣手上之时,朱棣立即就相中了陆慕砖窑的地砖,并且将陆慕砖窑封为“御窑”,将陆慕砖窑生产的,用来铺设皇宫的地砖成为“御窑金砖”。

朱棣之所以看中了陆慕御窑的原因,是因为此窑烧制的地砖质量实在太好。所有由陆慕御窑生产的砖石全都是全手工制造,并且要经过探洞、取土、练泥、制坯、装窑、烧窑、窨水、磨制八个步骤才能最终制成。

其中光是对于原料就十分讲究,所需要的黏土必须要层层分选,专门选择含铝较多的特殊黏土,光是处理这些黏土,就要通过好几道工序,耗时好几个月,才能将这些黏土精选磨细。

而后在当中的烧制过程中也十分有讲究,要选用松枝等等多种不同的烧料,经过不同的火候进行烧制,一旦其中出现任何纰漏,就可能导致一窑的砖石全都前功尽弃。

烧好之后的砖还要经过细致的打磨到光滑,并且所有的地砖都必须大小相同,不能有太大的差别。每一块砖都必须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质量,才能算是达到合格,一旦发现超过6块砖石质量不过关,那么这一批砖石都将要被废弃。

而这整个工序做下来,差不多就要1年的时间,而陆慕砖窑每一座窑能够生产的砖石仅仅只有多块,其中还有很多次品和残品只能被丢弃。因为整个工序十分复杂,耗时久,成本高,因此每一块陆慕砖窑的地砖都十分昂贵,每块砖在当时都相当于1两黄金,因此也就被称为“御窑金砖”了。

而整个紫禁城的地面,却整整使用了几十万块御窑金砖,可想而知其中当地耗费了多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吴门补乘》中就有记载——“

陆墓窑户如鳞,凿土烧砖,终岁不绝

”,由此可见整个工程之浩大了。

因此专家发现这些砖石,居然全都是御窑金砖的时候,也不得不感慨,朱棣的心也太狠了,为了建造紫禁城,朱棣不惜在战争之后没多久就开始劳民伤财,大出国库,其中对百姓的危害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而御窑金砖的生产,到了清代的时候还一直运行着,但到了清朝末年也慢慢衰落了,毕竟其制造工艺太过复杂,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和人力投入才能培养出传承人,因此到了建国时期,整个中国就只剩下苏州一个小窑还保留着烧制金砖的技艺了。

而国家为了尽可能地让故宫回到原貌,因此也立即联系了苏州陆慕御窑,通过资金支持之下,这项我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也得以重新发展,而御窑金砖也再次重现天日。不过此时的烧砖技术已经大大提升,实现了机械化之后成本已经很低了,因此没有朱棣的劳民伤财,只是“还给”了所有中国人,一个崭新的故宫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