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史家村变迁中让乡愁生根的地方

秋日,驱车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道路两旁的墙上是喜获丰收、孝亲敬老的宣传画,耳边是灌溉渠里潺潺的流水声,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在层林尽染的包围中透着宁静……

大史家村,一个在时代的变迁中让乡愁生了根,长出灵魂的地方。

大史家村村委会广场上的文化长廊。

现代化松土的机械。

上世纪80年代的农耕工具。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栾雨嘉摄

变迁,在追求有滋有味的生活里

具有年代感的宣传画。

改革开放40年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时代的风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让大史家村人振奋不已。

从种“生计”到种“生活”。今年68岁的杨占海是大史家村土生土长的村民,是一名退休老干部。家门口前有一片小果园,他退休后的大部分时光都花在了侍弄这个果园里。他说:“原先日子不富裕,这片地主要种粮食作物小麦来维持全家的生计,是我们全家人的口粮。随着日子慢慢变好,我就开始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这就比原先能多卖些钱。而现在,侍弄蔬菜、瓜果不为卖钱,而成为我打发时光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从一年一万到一天一万。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贵德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史家村成为全县最早发展农家乐的一个村。祥和农家院作为发展农家乐的代表,如今也赚得盆满钵满。祥和农家院的老板岳志军今年44岁了,他与农家乐一起成长了17年。他说:“我的创业,从三张桌子、一百六十平方米的三四间住房、土炕的床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现在按照宾馆的标准来装修,现在农家乐有二十几张桌子、房屋扩建到了一千三百平方米和十八间住房,每个房间都配有水厕、电视、无线网、热水器……原先,一年才能赚一万元,如今每到七八月份旅游旺季时,一天就能挣一万元……”

改革开放让大史家村人经济富裕、生活幸福,村民们都真真切切地经历和感受到了这份变化。

变迁,在崇尚绿色发展的理念里

加气块厂的村民们正在搬运加气块。

来到大史家村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厂,厂区规划有致,草木点缀其间,几个村民正在搬运已经生产好的加气块。这里没有绝于耳的噪声,更没有灰尘飞扬的场景。

眼前的这个厂子从原来的黏土砖厂转型而来。村党委副书记孙贵生介绍:“年村党支部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筹集3万多元资金,将村里的土窑砖厂改建成了年产万块红砖的20门轮窑砖厂,随后又扩建成54门轮窑砖厂,当时年产可达到万块红砖,一跃成为贵德县规模最大的砖厂,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收入虽然可观,但黏土砖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极大,环保理念逐步明晰的大史家村人便“忍痛割爱”,关闭了原先的黏土砖厂,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大史家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这一村办企业,建成了海南州第一条加气混凝土砌块及蒸养灰沙标砖生产线。

加气块以粉煤灰、工业废料、垃圾焚烧炉渣等为原料,将废料进行二次利用,变废为宝,且在工艺制造、运输、使用过程均无污染,属于绿色环保建材。企业甩开了原先黏土砖厂“高投入”、“高能耗”的“帽子”,换来了绿色环保的金字招牌,大史家村人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正因为对绿色的珍视,大史家村人对外提起家乡时,总能自豪地说:“很多人说黄河水是黄的,但在我们那里,黄河水是清的。”

转变,让绿色与大史家村久久为伴;转变,亦是大史家村人对“一优两高”的用心践行;转变,让村民们走上了一条以工哺农、以工促农、农工结合的发展新路。

变迁,在重塑精神家园的守望里

博物馆内展示春耕的铜雕。

走进大史家村村民委员会,映入眼帘的是手扶拖拉机、马车、粮食清选机、履带式推土机、造粒机等80年代的大型农机和生产工具。在过往,它们是广大村民利用机械和传统运输工具发展农业和工业的一个缩影,在今朝,它们承载了老一辈人的乡土记忆和情感。

离这些生产工具不远处,是一座占地面积平方米、造价多万元的“贵德县大史家村光荣历史展览馆”,整个展馆按照贵德传统民居风格建造,于年修建完成,年正式投入使用,同时也是青海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西厢房内悬挂着大史家村赋,左右两边栩栩如生的油画和活灵活现的铜像重现了大史家村民春耕和秋收的劳作场景。北厢房陈设着是大史家村的居家生活、历史、创业、成就、人物、党建、民族团结、展望未来的八个展室,它们串起了大史家村往昔如珠玉般的点点滴滴。

其实,博物馆本身就在诉说着村庄历史的变迁。博物馆的从无到有,就是大史家村人对历史的敬畏,对时代烙印极其珍贵的缅怀。博物馆前小广场巨大的“魂”字,更提醒后人“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让后人不忘来时的路。大史家村人在这里找到了属于他们共同的情感归依,找到了属于自身的精神家园。

这样规模的村庄博物馆,在青海并不多见。孙贵生说:“我们通过自办村级博物馆,能够还原农耕生活的场景,保留住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延续历史文脉,让后辈人记得住‘乡愁’,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今,我们打算通过‘红色旅游+党性教育’的方式向全社会打开一扇了解和认知大史家村的窗口,将‘红色’旅游发展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又一特色产业,进一步增强村级产业发展后劲,拓宽村民的致富渠道,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孙贵生说。

作者:栾雨嘉通讯员贵组宣来源:青海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