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又一个10年流逝着,很多东西在消逝,但它也留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成为他们深深的情怀和希望能保留的温度。感情的投射洋溢,手工的细腻丰富,最终构成了我们能够感知的作品的强大张力。
在广西的北海老街上,一栋老骑楼淡定地研磨着时光。每一栋保留至今的老骑楼都是那个城市的独特名片,在这里,生活仍在继续,曾经发生的多少故事都隐藏在它沉静的外表之下,等你走近去一一探寻。
它正好处在十字路口上,是为数不多的,正、侧两个外立面都保存得相对完整的老骑楼。在旅行者的记录中,这栋老骑楼的上镜率特别高。很多人看到骑楼会立刻想起自己生活的城市里熟悉的骑楼,其实广西广东福建的骑楼都很相似。
如果可以让我们把一段时光凝固在手心里,你希望它是什么模样?
如果可以,最好是跟原来一模一样。
后面的图片中以假乱真的,就是对这栋北海老骑楼按1:24比例微缩下来的超逼真场景。动手制作之前,要频繁地考察,比较并拍摄记录,再回来细细推敲,以自己的视角反复观察,直到细致入微。
制作一栋这样的建筑,要使用的材料非常多样,包括塑料、黏土、石膏、木等等,颜料需要混合使用,丙烯、油画颜料、专业模型漆水性的、油性的都有使用。墙面的机理和斑驳作者花了大量精力去雕琢和打造,成品呈现出来的效果,是经过无数次的晕染、堆叠、剐蹭、打磨而得出,没有速成的方法,按作者的话说:“速成”的东西,不会有丰富的内容,不能有神探其中的美妙感。
半弧形的墙面转角处理,长霉斑的店铺老牌匾,龟裂的墙体,全都写实而传神地得以重现。
北海的老骑楼建筑,除了外部墙体和部分主干支架为混凝土材料之外,其他建筑内部分割空间的的墙体、楼梯、二楼和三楼的地面等均为木料建造。分割内部空间的木制墙体,是不顶到天花上的,它会卡在一个事先开好槽的木边框上,木边框的长度和高度,决定木制墙体的面积。木框架多为整条原木开槽制作,至今没有变形腐朽,颜色变深而已;而木板墙体早经七零八落。
也许在不久远的一天,那栋老骑楼会从它现在所在的位置消失或改变了模样。但现在它的生命已经得到了延续。这件作品如今就收藏在国内首家微缩艺术馆--星球再现的厦门馆。
作者施紫丽是一位80后,如今居住在北海,她的作品中蕴藏着她对这些饱经沧桑,渐趋消亡的老建筑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深深触动。正是这样的触动使她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去打造这件作品。
她的北海老街系列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个老街里的小吃店。被北海市政府作为与日本八代市缔结友好关系城市20周年的纪念礼品赠送给了八代市,就是以下照片中的那件,只是本文主体中北海老街不到一半的大小。这已经是堪称“国礼”的艺术品。
希望这一系列的微缩艺术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保护更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