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了。它们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以及学校的萌芽,堪称世界文化的摇篮。
让我们一起走入古巴比伦来探寻这古老的文化。公元前年左右,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并有了先进的铸造技术。大约在公元前年左右,居住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创造了先进的文明,不仅发明了文字即楔形文字,使两河流域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还发明了适合书写的工具—“泥板书”。
由于物质条件有限,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便捷,古人利用当地丰富的黏土资源,就地取材,将黏土和水调匀,制成大小不等的泥板,就相当于是我们现在的“纸”啦,直接在上面刻字,再晒干或者烧干就成为“泥板书”,简易的“教科书”。
保存至今的“泥板书”这些泥板书较为笨重,较之我国古代竹简尤甚,更不用说我国古代后期的帛书甚至纸张了,但它在当时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集中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的智慧。最开始的文字是图画文字,我们目前也能看到被保留下来的古迹。
生动形象的图画文字但是由于图画文字在泥板上书写很不方便,而在泥板上压出符号就方便更多,于是渐渐由上图的图画文字演变成最开始我们看到的楔形文字,这种文字用芦苇管或者小木棒在未干的泥板上刻写,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提笔较细小,样子有点像木楔,由此得名。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国家用作书写工具,但这些国家之间的语言体系并不一定是苏美尔语,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国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是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尔语无关的印欧语系。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
文字的发明、泥板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条件。早期,人们认为知识是神圣的,传习也应是僧侣的特权。苏美尔文字最早由祭司发明,并由祭司使用,出于管理寺庙财产的需要,那么寺庙中的有关人员就需要学习文字和符号,这样就产生了学校,由于学习所能使用的工具有限,书就是泥板书,做作业就是泥板,学校就被叫做“泥板书舍”。当时的图书馆收藏的泥板书达数万块之多,十分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