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荥经县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极为深厚。荥经的砂器——一种工艺独特的黑砂陶制品,早在三千多年前春秋时期就开始烧造的民间日用工艺品,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的兴衰,不但未曾消亡,反而在民间悄然发展传承至今。年,荥经砂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张谦摄影今天,让我们跟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张谦老师的镜头去感受千年“原始”烧窑文化—荥经砂器的烧制过程。
张谦摄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黏土,俗称白善泥,呈黄白色,土质细腻,粘性极强。无污染,无有毒有害元素,具有生态性。而这种黏土只有荥经古城坪特有,具有唯一性。因荥经地区产煤,煤炭作为砂器的主要原料,资源丰富。上柚是将刚出炉的沙器放入地窖,加上锯木子、木渣等密闭养化还原,才又黑又亮且具金属光泽。如果不经过氧化自然冷却,烧出来的沙器就是红的。
张谦摄近年来,从荥经县古城镇严道遗址附近出土了大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珍贵文物,有力地佐证了这里曾作为古代蜀国边陲重镇、商贸集散地,南方丝绸之路之地,曾显现出一派商贾云集、繁荣兴旺的景象。
张谦摄在众多出土文物中,发现有一大批造型各异的生活陶器,从制作原料、制作方法、火候特征、造型风格、生活用途等都与现今荥经砂器极其相似。从这些出土文物陶器进行考古分析,当时运输条件局限,不可能从中原运输来大批型制粗糙的简单生活用品。当时古城坪为严道治所,人丁兴旺,需要的大批简单生活用具就只能有一个途径——就地取材,就地制造。由此,可以推断,荥经砂器的制作历史应该有两千多年了。
张谦摄据荥经县志记载:荥经六合乡古城村多黏土,砂器生产历史悠久。据年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的秦汉文物考证,早在多年前就有砂器生产。清乾隆、嘉庆年间,有王氏制作砂器,代坤山、曾跃从王氏学艺制作。民国时期,古城坪有砂锅烧制窑13座,曾由县实业所选送产品到四川省政府评比,获奖牌3枚。官府每月派人征官货,按户征收砂锅2件。当时,主要产品有敞口砂锅,坦砂锅,甑饭砂锅,烘锅、水缸、炉具、药罐等。解放后,荥经砂锅产品种类日渐增多,主要有节煤炉、蜂窝煤炉,火锅、茶壶茶具、电炉盘、花盆、禽畜食槽等40多个品种,多个规格。
张谦摄一个荥经黑砂成品的完成,大致要经过泥料准备、制柸、上架、晾干、烧制、上釉、出炉打磨、清洗等多个阶段。
荥经雅烧除泥料上的特别,还在烧制工艺及上釉工艺上也颇具特色。精品茶具采用电烤制,减少上釉工艺,除保持其原始古朴风外,还具有现代观赏性和实用性。再从原本的黑砂素器,到融入雕刻、绘画、泼墨、重彩等创作技艺的砂器艺术品。在“荥经黑砂”传承非遗技艺的基础上,雅烧林窑注重砂器的发展与创新,更注重其与现代美学艺术的结合,让原始技艺与当代艺术得以完美融合,把黑砂器的古朴和粗犷与现代时尚的精致柔美相融。
张谦摄这些砂器质地古朴,抗腐蚀、耐酸碱,不起化学反应,储食物不变质,烹制食品煨、炖、煮、烧均可,能保持食物营养成分和食鲜味美。著名川菜砂锅鱼头器具用的就是荥经砂器。特别是用它熬制中药,不走药性更是一绝。
张谦摄荥经砂器经历了由单纯生活用具为主的荥经砂锅,发展成为以砂器为载体的工艺制品砂器,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工艺价值已远远超过砂锅自身生活用品的价值范围,产品逐步工艺化、艺术化,加上它古朴独特性,已当之无愧地成为民间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支绚丽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