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如何偷偷增加生命厚度和避免思维

年,刘未鹏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并开始写博客。最初的博客较短,也较琐碎,并夹杂着一些翻译的文章。后来渐渐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在这8年里,作者平均每个月写1篇博客或更少,但从未停止。这本书便是从刘未鹏8年的博客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主要关于心智模式、学习方法和时间利用,《暗时间》的书名便来自于此。

一、如何增加暗时间,拓宽生命的厚度?

1、什么是暗时间?

主动深入思考推理所用的时间是暗时间。

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可能会拿所学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所学专业的好坏,而事实是,实际的投入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2、如何增加暗时间?

四步法:深入钻进去,缓慢抽离出,交给潜意识,积累练习成自然。

第一步,深入钻进去学习:

A专注与抗干扰(知识的高密度,高强度):集中注意力,排除一切干扰,不让自己分心,沉浸在高密度高强度的知识学习中。

B运用大块时间。让思维的深度更深,大块时间的投入与完全浸入式学习,容易产生“心流”(完全投入,忘记时间的高效状态。)

C增加思维体力(大块无间断的专注推理等思维时间的长度)。不断地加码,坚持练习,适应之后就提升专注时间的长度。

第二步,缓慢抽离出:注意切换不要太频繁,否则专注效果非常差。

可采用番茄工作法,25分钟专注时间,5分钟休息,可以闭目养神,也可以冥想,但不要刷手机。

平时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一些感兴趣,但是不紧急、不重要、不需要高度聚焦的事情,比如看新闻,看笑话,小说等。

第三步,交给潜意识,获得意外的灵感:由于太过于专注,缓慢抽离之后,即使已经开始做其他的事情,但是思维并没有停止。

比如稻盛和夫在《干法》中的故事,他到京瓷集团之后,公司效益不好,发不出工资,但他没有放弃,而是专心研究如何把瓷片给粘合问题。之前的黏土效果不好,经常出问题,苦思冥想得不到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由于思考太投入,吃饭时思考,睡觉时思考,走路时也在思考,所以没注意脚下,偶然踢翻了一桶松香,粘到衣服上很难清洗。但这突然给他提供了灵感,他用松香做实验,用于粘合,最后一举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给公司带来巨额利润,也给自己的事业开拓了新局面。

如果没有专注地死磕一个问题,转脸你就忘了要做什么了,你就算踢翻了十桶松香也没用。

第四步,积累练习成自然。外化的知识要想深入掌握,最终还是靠主动思考,深入推理的时间。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练习,积累,强化这种模式,直到习惯成自然,不用费力就把它调用出来,才是真正融会贯通,学会利用暗时间。

二、如何有效学习知识并真正掌握?(把外显知识变为内隐知识)

1、定一个小目标(SMART原则)

“为我所用”思维。

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比如看一本书,不用从头至尾、一字不拉的读完,定一个目标,(可先看目录或简介),想从这本书中主要学习什么知识,然后进行主题性的阅读,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记忆更深刻,也更实用。

忌贪多求全,完美主义,思路被完全带跑,不假思索地吸收,机械式背诵。

2、找到最重要的20%,找准不变量(本质,结构,第一性原理)

一件事,一本书,一个东西,根据二八法则,最重要的只有20%,在无穷变化的外表下,总有不变量,那个不变的东西才是最值得掌握的。

你在找的时候注意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结构是什么?

它的第一性原理又是什么?

总之,抓住最核心的要点,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不要在细枝末节上耽误太多时间。

辅助小工具:可画个思维导图,或者简单做下笔记。

3、及时反馈:设置进度条(20%,50%,80%,95%),互动,测试反应

进度条

为什么在做一件没有办法立刻出效果的事情的时候,人们容易放弃?

为什么游戏特别容易上瘾?

为什么重要的事情难以坚持?

因为没有及时反馈,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也不知道我们的行为的效果,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

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设置一个项目进度条。

比如,把外显知识内化并形成内隐知识,这个过程的进度条设置(个人理解):

读完一本书占掌握它的20%,写出读书笔记或者讲课分享给其他人占50%,在实际生活场景中成功运用80%,在不同应用场景使用均获得成功占95%。只有不停变换其他外部因素,还依旧把这个知识点运用成功,才算基本掌握透了。

现实是,很多人读过了,知道一些零碎知识,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其实离知行合一还差得远,而更多的人连第一步“读”也没有通过。

及时反馈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跟他人互动,在真实环境中运用测试反应等等,总之没有反馈就自己人为制造反馈,目的是更好地激励自己,把学习当成上瘾的游戏,不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

4、记忆链接:输出:复述,写作,问答。多尝试,主动应用,不断练习。

单一维度死记硬背的知识散点,不仅没什么用,而且特别容易忘。

怎样加强记忆呢?

增加知识的与自己的链接,方法如下:

用输出倒逼输入:

比如跟自己互动:自我复述(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自我反驳(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写作(把问题通过记录方式捋顺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延伸联想(创造力的培养),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见闻等与新的知识点进行连接。

跟他人互动,学会分享,教是最好的学,把教的对象定位为中学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人教会才算本事,卖弄和掉书袋显得很low。

多角度解读、联系知识点:具体问题中的问答方式,由于场景和人物不断变化,这时依旧能解答,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才算理解到位了。

以上种种方式,需要不断积累,主动应用,常常刻意练习,才能趋于精通。

5、反思(记录思考过程),复盘,调整,形成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反思非常重要,一天下来发生什么事情,哪些事可以改善做法,从而变得更好,哪些事应该换个思路,这些都需要把事件复盘,流程化,然后反思细节和方向,下次些微调整,看效果,长此以往,形成习惯。

注:知识有时是造房子的砖,有时未尝不是限制思维的枷锁。

6、那么如何发挥知识的价值,防止知识的束缚呢?

A把零散知识模块化,俗称套路。这样利于解决问题时打组合拳,善于总结发现运用“高频小套路”,既然有简易工具,干嘛不学不用呢?

为防止路径依赖,这样的工具越多越好,防止自己被套路,必要时,熟练运用套路解决问题。

B把知识抽象化(只抓本质,去除无关枝节),抽象化之后不再局限于外在性状,或者某一特定场景下的狭窄使用,可以适当延展外延,并且加以推广,当然,类比推广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试错。

C破框思维(了解,遵守,突破):记住运用的条件,我们在刚学某事的时候,需要先了解规则,在规则里运用时,需要遵守规则,最后才是突破规则。

当然,这说起来很轻松,其实以上每一步都很难,还是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较好。

三、怎样跳过认知里的思维陷阱?

1、偏见:首先要确认的是,世界上没有“全见”这种东西,我们都是从一个角度去解读一个事物,想做到完全去除偏见是不可能的。

但是,为了更好的弄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减少偏见对我们的影响,首先应该了解偏见的产生机制。

A先验假设。我们在做一件事,见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容易根据既有的条件进行预判,也叫先验假设,类似于疑人偷斧。你的眼光像一个过滤器,自动屏蔽其他因素,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