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黏土 >> 黏土优势 >> 劳动教育绽芬芳

劳动教育绽芬芳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本报记者陈渴文/图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要学煮饭”,不久前,这个热搜成为不少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年版)》规定,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在三明,劳动教育早已进入课堂。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区多所学校,一起来看看这些学校如何为学生“烹制”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劳动教育大餐。

市实验小学:品耕制陶,动手实践乐趣多

6月8日,在市实验小学教学楼顶楼,记者见到打理整齐、生机勃勃的“品耕园”,蔬香园、琼琚园……每块菜地都由各班命名了独具特色的名字。

“年,学校在这里开设了一方土地,供学生种菜种花,进行农耕体验。”德育室副主任郑莉向记者介绍。如今,近20块用木栅栏围起的菜地向三、四年级学生开放,小小菜农在这里种上了黄瓜、玉米、花生、小白菜等蔬菜和鲜花。从播种到收获,由学生亲自操作,每天下午放学,老师带着学生来这里,为包干的菜地除草、施肥,长成的蔬菜可由学生带回家,体验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

年,“品耕园”入选“省百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

除了“品耕园”,陶艺课也是劳动教育课程的一大亮点。作为市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向全年级开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最喜欢陶艺课,动手捏出造型各异的东西,很有成就感!”在学校,陶艺课是学生炙手可热的兴趣课程,五年级学生吴亦舒正是其中一名粉丝。在这里,学生用硬陶制作杯碗,用软陶捏制小动物,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变成现实。

在今年举办的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作品大赛中,学校报送的10件作品获奖,其中,陶艺类作品5件。同时,市实验小学荣获优秀组织奖,成为本次比赛中唯一获得该项殊荣的学校。

劳动教育“内外兼修”。“节假日,劳动教育走出学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捡垃圾、清扫校园。在研学中,劳动课程锦上添花。”郑莉说,年10月,六年级学生前往尤溪县碧叶馨研学基地展开研学活动,学生亲手体验采茶、炒制,学习割水稻、打稻谷,动手制作米粿,收获满满。

五年级学生林楚君积极参与劳动课程,在学校,她学会了剪纸、捏陶;在家里,她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做家务。“劳动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我理解了父母的不易。”林楚君告诉记者。

三明附小:三园联动,体味劳动人生

5月20日,三明学院附属小学五年段开展绿色劳动教育展示活动。活动中,缝香包、扎辫子比赛,手工创意制作和包水饺、创意果蔬拼盘火热开展,还展示了学生在家进行劳动的照片。做菜、洗碗、缝扣子,每位学生都是动手小达人。

“一个美丽的香包背后,有我被针扎了不知道多少次的泪水和汗水。看着自己手中的劳动成果,我总想起校门口缝补衣服的阿姨,她的精湛手艺又是经过多少次失败才得来的呢?”活动后,学生卓辛芃深有感触。

劳动教育不仅在校,也要根植于家庭生活,更要走进社区和社会。“我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大环境,建构‘三园联动’劳动教育育人课程。”副校长幸卫芳向记者介绍学校劳动教育的特色——“三园联动”。

何为“三园”?即校园、家园和社园。

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开设劳动情感、责任和社团课程,学校积极组建学生社团,开设科创工作坊、电子百拼制作、黏土手工制作和传统剪纸等课程;家园劳动课程则针对不同年段,设置每个年段需掌握的劳动技能,例如低年段学会整理,中年段学习简单烹饪和家用电器使用,高年段要学会制定家庭活动计划和制作家常菜等;社园教育让劳动教育走出小课堂,步入天地大课堂,为劳动实践提供广沃的土壤。

日前,一(6)班的学生和家长来到小蕉村和砂坪村郊岭劳动教育基地开展亲子劳动实践活动。“我是小兵”军事体验活动帮助树立严格的纪律观,寻“艾”之旅中孩子制作艾草包,捕鱼大作战让孩子和家长携手捉鱼,共享收获喜悦,劳动让学生快速成长。

幸卫芳告诉记者:“通过开展亲子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研学基地、消防大队、福利社等社区资源,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感。”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幸卫芳提出自己的看法:“语文课本教授关于劳动的故事,数学涉及的算术运用到购买中,每个学科背后,都有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同时,我们的校本教材《小公民规则素养教育》中的‘家庭篇’,要求学生掌握起居礼、待客礼、就餐礼等十项礼仪。”幸卫芳告诉记者,即使遇到疫情,学生放假在家,也要执行这本教材中所要求的居家之礼,融劳动教育于生活方方面面。

三元区第一实验学校:以劳育心,一个都不能少

刚过去不久的劳动技能大赛,让三元区第一实验学校三年级的林若汐和颜畅玥印象深刻,她们在其中的“剥大蒜”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这是对她们劳动能力的肯定和嘉许。

“一年级穿衣服、整书包;二年级扎辫子、穿鞋带;三年级剥大蒜、玉米比赛;四年级洗衣服、洗鞋子;五年级巧做香囊;六年级包水饺;七八年级缝扣子、九年级厨艺大赛。全校名学生,我们的劳动教育实现了全员覆盖。”德育室主任吴丽斌欣喜地告诉记者。

在这所学校,活跃着一支“萤火虫志愿服务小队”。下午放课后,老师带领15-20名学生,清理校内校外环境卫生。四(7)班的罗可施是志愿小队成员,成为一名志愿者让他更有使命感,无论在哪,他都谨记不能随地乱丢垃圾。

社区是我家,服务为大家。乾龙社区与学校结对共建,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载体。学生做义工、环卫工,参加清除小广告、打扫楼道、为敬老院献爱心演节目,这些贴近实际生活的社区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校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

农事躬耕炼真知。浇水施肥、清理杂草……在学校开垦的“一米农田”中,常常能见到学生繁忙的身影。学校和市农科院开展合作,定期邀请农科院专家、技术人员指导。有了专家的加持,学生干劲更足。今年,他们还将负责洋溪一块3.8亩的土地,让学生在耕种、采摘中,树立社会责任感。

“每个月学校都有一个主题活动,五月主题便是劳动,学生每天劳动打卡,进行劳动小达人的评选。”吴丽斌介绍,除了全校性的劳动技能大赛,四年级学生进行劳动角色扮演,制作劳动小报;五年级学生寻找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劳动者……各年级开展不同主题的劳动教育,感受劳动的不易与光荣。

“学校的劳动课程让我学到很多本领,丰富我的生活,提高我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我也能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了。”四年级学生傅奕涵如是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