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再提起砖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搬砖”说的就是建筑材料,可能因为现代工业的普及,不少人感觉“砖”是随处可见的物品,没什么稀奇的。
但要是在古代,平头老百姓家中要是能用砖作为普遍的建筑材料,那基本非富即贵,毕竟在大家还是住茅草屋、住窑洞的时候,你能够有个砖制的房子,绝对吸引大量目光。
那么古代的砖块在历史中究竟如何出现,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01砖的出现
众所周知,“砖”是以泥土为原料,于高温之中烧制而成的材料,但要论起“砖”的起源还得追溯到上古时期。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抵御环境的侵蚀和野兽的骚扰,开始试着将泥土捏成“砖”的样子,在经由模具制成方正的土块,等到风干后,就成了砖。
这种土培砖的制作距今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但其实说到底也就是风干的土块,因为少了烧制的过程,坚固性、防水性都差了很多。
随着制陶技艺的发展,人们发现砖的原料与陶器相似,从而将土培砖入窑烧制,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砖块。
02砖的发展
如今说起砖块,必要提到的一个词就是“秦砖汉瓦”,事实上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能够制造出坚固的青砖,春秋战国时期制砖的工艺更是日渐纯熟。
而这些积累,终于在秦朝爆发了出来,开始广泛地用于建筑之中,秦始皇兴都城、修地道、建高台等多种建筑项目都运用到了砖块。
秦砖之所以能盛名于天下,与其独特的纹饰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纹饰十分丰富,或雕龙、或刻字,将当时的生活气息全部藏于砖块之中。
此后砖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也因为其优良的性能和能够长期保存的特性,受到了各朝各代统治者的喜爱,做工越来越精良,意味着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
像故宫那样的大块砖块,从黏土选用开始,就注入匠心,选好的黏土要放置一年多的时间,进行风化,再用水泡开,再经过踩踏,直至制成没有气泡的泥团。
随后,再倒入模具之中制成雏形,然后经过7个月的阴干,才可以放入窑中烧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再用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多天,最终制成。
成品率也是极低,一批砖中,往往只有6块能够合格,可谓讲究至极。
如今的地面砖,自然不用经过如此复杂的步骤,但也要选个靠谱的厂家,像红枫(佛山)陶瓷有限公司白银分公司就值得推荐。
其生产的地面砖、广场砖,坚固耐用,防滑耐磨,背纹图案设计新颖,色号众多,多条生产线,厂家出货,售后有保证,全程无忧。
那些过往的一砖一瓦都是匠人们的心血,在珍惜古人遗留文物的同时,那种工匠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