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嘉兴老顾
这次全市范围内市容整治,迎接建党周年,不少老建筑得到保护和修缮。
这是位于市中心的“中山电影院”。门脸拆了,露出“内脏”。
建于年的嘉兴中山电影院,至今近40年,记载着嘉兴改革开放步步经历,拆除期间网上有不少纪念文章。
拆成这个样子,开膛破肚这样晾着好长时间了。
四面都清干净了,估计留下的这部分还要修缮、派用场——要不,早拆平了。
看着这屋盖结构系统,从建筑角度瞎掰一下:
八十年代初,嘉兴建成了“浙北第一街”中山路,这中山电影院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标准自然要是“最好的”!
大空间是必须的,建筑上要求大跨度,结构上就要选型了。要做个没有柱子的大厅,当年不像现在,可选形式不多。
设计师非常明智地选择了预应力折线型钢筋砼屋架的屋盖结构体系。
是我们的老一辈建筑人精心设计的产物,汇设计科研、高强钢丝冶炼、高强混凝土材料研制、施工标准图设计、施工(含吊装)工法规范等一系列攻关成功。从此建成了大量这种结构形式的工业厂房,为我们国家前几个五年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里选用24米跨度的屋架,能满足放映厅当初排放约四十只座位。
主要结构体系有:
1.5米*6米(大的有9米)预应力大型屋面板,工厂化生产。
24米预应力屋架
预制钢筋混凝土柱
现浇杯口基础和下部桩基。
采用预应力,构件可以做的很精巧;采用预制拼装方式可以大大加快施工进度,前提是具有高空吊装能力。
经济、技术指标相当优异,直到现在也有不少项目在使用。
当年浙北推广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是走在全国前面。
看得出来,这是后期电影院为适应新的要求,用钢结构改造的看台。
座位大大减少,可名号更响亮了“中山影城“!当然舒适度和观看效果肯定是大大改善了。
最终票价——也是大幅提高!
看看这内部,有点异样吧!
但不管如何改造,都有这“大屋盖”的结构体系罩着。
灵活地把这通常用在工业厂房的结构体系,天衣无缝地用在影剧院里,结构设计师是毕业于浙大土木系的张宝康高级工程师——赞一个!
由于设计精密,这种体系的构件,在没装配前,是很脆弱的。如这屋架,施工起吊在空中,会像面条一样晃荡。
拆除前的嘉兴中山电影院。(摘自网上图片)
相信区域改造后会更漂亮!
接下来再聊聊老嘉兴的另一类老建筑。
就是嘉兴的棚户。
嘉兴得天独厚,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外来人很多,农村为钱塘江以南人士较多,城里以长江以北人士较多。
具体什么年份不清楚,大概是上世纪初吧。
到嘉兴城里的外来人,最早是生活在捕鱼小船上的,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给了他们生计。
水产品交易一般是在城里或小集镇,慢慢的有人上岸发展,决定了这批长江以北的外来人,定居在城里了。
而大部分钱塘江南来的,以务农为主,就直接在农村了。
他们上岸,先要有住处。
拥挤的嘉兴老城范围内余地不多,就在城外的河滩上选合适的地方,搭建简易棚屋。再慢慢地利用小船四处寻找建筑材料——一些碎砖破瓦。
愚公移山百折不挠,等材料差不多了,再建造。
早年嘉兴的城墙和城外的环城河。
他们建造房子的标准相当的低,也有其特点:
很多是不用砂浆,而是干垒——很适合小块碎料,而且墙体较厚以防坍塌,窗洞很小基本没有正规门窗,小开间适合小屋顶,没有地坪就黏土拍拍实。
住的地方比船上大些,就不错了。
上岸后,除了捕鱼还增加了其它谋生营生,慢慢滴城外河滩地的棚户增多了,但环境就会变得很差。
有的家里条件好些的,就室内粉刷一下涂白,不透风、也亮堂些;地坪铺砖或浇上水泥,平整、干燥点,外墙面是一般都不粉刷的。
当然,一旦涨水很容易被淹。他们上岸的生活,也是很不容易的。
劳作辛苦收入微薄,造成生活艰难,勤劳坚韧是他们的特色,建筑自己的居所也体现了他们的智慧——任何人无权歧视他们,在那个条件,谁都不如他们!
是嘉兴的宝地风水、他们的吃苦耐劳和嘉兴人的宽容,成此一景。
延续到解放后好几十年。
那些年,河滩的棚户绝对是嘉兴的老建筑,且数量相当的大。后来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城市建设,现在早已绝迹。
这里再介绍一个嘉兴老建筑。
建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房子。这里介绍的是嘉兴一处老建筑,圆筒粮食仓库。早年嘉兴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嘉兴自古是鱼米之乡,解放后更是产粮基地。国家在嘉兴老城区建设了三个圆筒粮库,相比常规的粮食仓库,它们先进多了。占地小,自动化程度高,保管工艺科学,绝对杜绝“粮仓火灾”事件等。
自从粮食开放以来,这么好的设施,要让位于“居住建筑“——其实饭碗远比房子重要!
上图是——虎视眈眈的建筑机械和粮库对峙着。
这是粮库下部出仓设施,设计科学。
粮食有集中提升设施,升到顶部,通过皮带通廊水平运输,分装在各筒里。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当现代化和自动化。
粮库底部的弧形,和葡萄酒瓶的瓶底一样,为的是能让粮食流向四周的出口。
圆形截面设计筒库,轴向受力很科学。库容量特大,筒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当年的施工场面很大,就是放到现在也很震撼。
大大的底座里面是空的,出库通道。
那架势,像饿虎扑食一样扑上去。
老天能听到粮库的惨叫。
这么好的东西,只能留在嘉兴人的记忆中了,这是嘉兴秋泾桥粮库,还有一处是嘉兴西门粮库——一模一样的;再有一处是东门粮库。
这是在老城西门的西门粮库
紧靠内环城河(京杭大运河),以前都是船运。有皮带通廊,高跨过环城路到河边装船。
这是东门粮库,年拆除。
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安心。
太可惜了。
最后一个老建筑——嘉兴干戈弄邮电宿舍。在嘉兴市中心高楼中,她是那么的矮小不起眼。
建于年的她,是和嘉兴邮电局勤俭路营业楼一起,由省厅批的。
此前,嘉兴老局实在太破旧了。
她是典型的砖木结构,形式像民国期间的“洋房”,可没用多少“洋灰”。
整体是小青砖、木地板、黏土瓦。
看看楼上的木地板很高档,其实在当年想浇钢筋砼楼面,可做不起。当年的木地板选料和施工质量是上乘的,可毕竟是木头,年份长了现在维修是个大问题。
当年的基础做得扎实,几十年了,虽这房子上部结构不咋地,但还是稳定不变形。
看这一砖半的砖砌柱子和清水墙面,横平竖直、灰缝规整,没三分三是砌不好的,现在“浑水墙”,一粉遮百丑。
当年一栋宿舍就两个自来水龙头供水,近十户人家做饭、洗涮的挤在一个水龙头。
能想象吗?
这“卫生间“,现在是“文物”啦!
北面的辅助用房——厨房间拆了,不完整了,有点可惜。
市级历史建筑,有相应的保护条例。人都搬空了,估计要整修,不知整修好了做啥用?
这里有嘉兴几代邮电人和他们后代的回忆。能把这些整理好,在里面展示——多好!
一高兴,回家画了当年宿舍的示意图。
一来怀念
二来试试自己早先的吃饭手艺,老眼昏花的,还能动手画几笔。
尽管手工绘图已经淘汰几十年了。
嘉兴还有不少老建筑,找些不起眼的几例,说得不一定对,那纯属自己的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