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一亩泉,后有保定府”——一亩泉与保定府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追本溯源,一亩泉河是由保定西北起源,流向保定的西南,再分别流向北面和南面,最终汇入保定的母亲河——府河。它就像一条带子,把保定不同的地点连接起来,以至于一亩泉河和保定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因此,想要了解保定的历史文化,那就要从一亩泉开始。
从保定市内出发,向西20多公里便可在满城区一亩泉村找到它的源点。“一亩泉,老河头,曲曲弯弯东南流”,据《畿辅通志》记载:“一亩泉”皆发源于易水岭之渝河,地下伏流而来。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给一亩泉一带的养鱼、种稻,带来了良好条件。《宋史.渠志》记载:自保州西合鸡距泉、尚泉(一亩泉〉为稻田,横广十里,深五尺至三尺,曰西塘泊。泉自地中涌出,方广一亩,故此得名。滔滔鸡水自西北向东南,环绕保定古城,构成“上谷八景”之一的“鸡水环清”。
一亩泉现在是什么样子
从保满路北转西三环一、二百米处有一桥头,向西下路便可通向一亩泉村了。土路的南侧有一条河沟,虽说河道不宽,但就是在此时四月份的时候,河水还是很大的。文中代言——此沟渠虽说是一亩泉的古河道,但河中之水却早已不是一亩泉之水,而为南水北调之水,是东流去往保定市区的。
一亩泉村的村容村貌还是不错的,宽宽的马路,两边平房、楼房林立,不经意间绿树、花树就会涌入眼帘。当然,在主街道之外的小街区中,还不时可以看到几处老院、老墙,拱券的青砖大门已经被封堵起来。也许这家的主人已经去城里打拼了,空遗老房无暇照顾。殊不知我们这些人在城里奋斗了半辈子,最终的奋斗目标就想在乡下拥有这样一套老院子……扯远了,还是看一亩泉去吧!
从这里向西再走上一、二十米远,路北就到了一亩泉泉址了。垂柳是这里的主角,干涸的壕沟说明这里也曾有过水。壕沟环抱着一个小型的广场——南北长约七、八十米,东西宽约三、四十米。走过石砌的小桥,迎着两排垂柳的注目礼,就走进了广场。通道的正北侧立有一座七、八米高的“一亩泉烈士纪念碑”——这是为纪念解放战争时期在南奇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而树立的。
纪念碑北面即为大名鼎鼎的一亩泉了!这是一湾椭圆的池塘。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塘内残荷尚存,岸边杨柳轻摇。据说,此塘并非原池塘,是后来挖掘的,原塘尚在其北侧,已被占压。两者不同的是——今塘东西长、南北窄;原塘为南北长、东西窄。池塘内曾有大泉数眼,出水汹涌,几如济南的趵突泉。塘北龙母宫四周曾有水渠环绕,内中也有泉眼数只。
一亩泉是如何形成的
据考证,一亩泉的涌泉水源来自西北方向几十里外的两条河流——界河和漕河。界河在岭西以上为地表河,在岭西以下水开始进入地下伏流河;漕河在神星以上为地表河,神星以下为伏流河。故史籍又称此水为“沈水”,即“沉水”,意为地下潜沉之河水。二河水在一亩泉处复出,形成万泉相汇的奇观。据传当初水旺时,池塘中的大泉水柱冲出塘面,如沸腾一般。
一亩泉上游的河水,水质较硬,口感较涩。但是到了一亩泉后,水质却变得甘甜了。原来是经过潜流地下后,被砂石、黏土进行了净化,在一亩泉位置涌出后,就变成质地较软、口感甚好的优质饮用水源了。如果由地下暗河变成地上明河这件事非要辅以一则传说故事的话,那就要说到杨六郎。传说他当年巡边驻防此地,为降服水中恶龙,曾用银枪戳破河底,才使河水流入地下,在一亩泉处复又复流而出。
一亩泉是怎样消失的
解放后,为改善保定市城区西半部生产、生活用水,保定自来水厂在一亩泉周围钻打取水井数十眼,据说最多时年取水量竟达亿吨。保定有名的“一亩泉”牌白酒、保定酱菜等均以一亩泉水发酵制作而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用一亩泉水制成的“一亩泉”牌汽水,曾行销省内外;后来,相关部委又利用一亩泉的优质水源,在保定市区西部建起了如、厂等著名的“西郊八大厂”,由于过量开采,终于使喷涌几千年的一亩泉水干涸,于年彻底断流。
“一亩泉水干,千年古墓现”,这又是一则与一亩泉有关的传说。说的是位于满城陵山的汉墓在沉睡了多年后被发现了,中山靖王刘胜的墓现世!而此时恰好是一亩泉干涸之时。
这或许是一种巧合,更是一种提醒——对大自然的恩赐一定要心存敬意,取之有度。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希望通过治理后,昔日“上谷八景”之一的“鸡水环清”美景可以再现!一亩泉奔涌的模样将来又会重见!能么?期待中……
文中部分图片选自网络,侵删!有关保定一亩泉,小伙伴们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此交流探讨。感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