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鹅石路,小街港,书院戏台状元坊。”一首古词描绘了流坑的建筑特色和它的文化底蕴。这里雾山叠翠与乌江白浪交织,这里古村古建与历史相融。这就是流坑,一个在江西乐安县山区里的古老而偏僻的小村庄,他因建筑而闻名因姓氏而流传千年。
初识流坑
流坑古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西南部山盆地之上,抱水依山,沃土桑田。村口下的石牌上写着“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年6月)”,因为这块招牌,村里能像其他村镇那样大拆大建,这些一代代传下来的祖宅大院不知如何是好地被。它们的主人大多数姓董,曾是明清的名人宅邸、望族祠堂、耕读书院,建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唐。这些显赫的民筑是家族的成就,亦是古代中国社会影,属于它们的辉煌在如今的残败中追忆。
青砖的记忆
曲终人散,砖还在,生活在砖瓦中继续。它是古典中国的视觉细胞,同时也传神的基因,砖是一个生命体,与江河大地在。砖块是真实的东西,它是烧制过的泥土,它是跨越了地质时间的页岩和黏土的构成物,它的色泽是其产地土壤的一种体现。
青砖在烧制工艺上比红砖多出一道冷却工序,原本是因为窑炉的客观条件,在烧制过程中需要用冷水加速砖的冷却,这样可以提高炉窑的使用效率。在此过程中砖被还原为青色,因生产条件而产生了中国特有的青砖,其青灰色调与中国南方悠缓的地形和湿润葱郁的自然景观尤为融合。北方地区人们也尽其可能追逐青砖,青砖的门头、门脸都极为普遍。青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国人心中最具身份代表的民居建筑用材。因此,青砖民居构成了一个古典中国的意象。
世界各地的砖块,无论是中国的青色,还是他国的红色、棕色、棕褐色,它们构的建筑是斑驳而温暖的。最初它只是寻常的人造物品,随着岁月的变迁而变得越发优美,经受大自然的侵蚀,呈现出因时间久远而产生的具有生命属性的质感,使这些最基本的建筑元素印着人文历史、故事传奇。它是我可以用手触摸的历史,是我们情感的归宿。
江西流坑古村被誉为“中国第一村”,建筑表现青砖本色,满足我对青砖的礼赞。青砖在目,砖墙在这里不加任何修饰和粉白;青砖的砌筑不拘一格,多种多样。
青砖的使用
在古民居建筑中,使用青砖的地域广泛,多集中在经济富庶之地。青砖的砌筑方法大致分为“无眠”与“有眠”两种,侧砌的砖称为“斗转”,平砌的砖称为“眠砖”,隔1~3皮斗砖砌1皮眠砖,分别称为“一眠一斗”、“一棉二斗”和“一眠三斗”。以上这些砌筑形式在流坑古村都能找到,还有其他没法列入教科书中“信手拈来”的智慧之举,比如把碎砖直接当石头用,夹杂大块的乱石一起砌墙;或者将青砖按照垒石的方法插砌作为墙基。
江西地区不似江浙人口稠密,不需要惜土如金,烧砖不缺土壤资源,故砖型大而厚实,砌墙也不需要煞费苦心,墙体也可以壮实些,如北方砖民居墙体一样实体垒砌,也有空斗墙体,但不多。
在江河的下游地区,附近有河流的村镇常见鹅卵石铺路,流坑也不例外。古村依河而建,在村子下游的河岸上还可以找到古时留下来的砖窑作坊,而且至今仍在使用,河水为烧制青砖提供方便,河床又给流坑提供了充足的卵石。这些历经水的冲击、搬运、挤压、摩擦,由最初粗粝大块的岩石变为光滑圆润如鹅卵般模样。它们方便挑运,被大量用于铺路和垒砌墙基。流坑古村的卵石铺路不甚讲究,没有图案,只是简单的路面防滑。
总结
流坑古村民居建筑群落是青砖的鲜活博物馆,又是卵石的实用场,比教科书中生动百倍。它有多个地区一代代传承下来对青砖使用和砌筑的共同形式,也有机变灵活地运用。流坑古村落作为重点文物被保护下来的价值实则超过这一个村落或地区古典遗存保护的意义,它告诉人们,青砖是美丽的,古典乡村的构成与民居和山水之间的关系应该成为人永不离弃的家园,这里并不是思古的一种精神追忆,而是新时代发展对绿色生态的要求,更是人们安放心灵的依托。
我是解忧骑士,一位旅行爱好者,带你以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