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酸度过高、过低都影响茶树正常生长,而造成低质、低产茶园。
茶树是喜酸性土壤的作物。在土壤酸度为pH4.0~6.5时才能正常生长,偏离这一范围,茶树生长将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例如土壤酸度不足(pH6.5~7.0)茶树生长缓慢,叶子发黄,芽稀、瘦小,叶片簇生,顶芽萎缩,细根稀少,粗根发黑,呈螺旋状生长,根尖糜烂、坏死。酸度严重不足的茶园,茶树呈萎缩状态,完全失去生产能力。这些茶园一般出现在石灰岩、石灰性页岩和石灰性砂岩等风化的土壤上,土壤心土层及底土层pH值比较高,因选地不严而辟为茶园。也有原为屋基、坟山、庙址等,为了集中连片,也辟为茶园。由于这些坟山、屋基、庙址等石灰残留量较高,土壤酸度不足,结果给茶树造成危害,成为低产、低质茶园。
另外,原来土壤酸度适宜的茶园,因多年种植茶树,由于茶树对土壤养分吸收和施肥的不平衡,使土壤逐步变酸,土壤pH值不断下降,这个过程称为茶园土壤酸化。当土壤pH值下降到4.0以下时,茶树生长将受到一定障碍,生长缓慢、芽稀、叶黄、叶片薄、育芽力低,未到衰老年龄,树势明显衰退。与此同时,土壤营养元素淋失增加,微量元素缺乏,常常并发各种缺素症,影响茶树正常生长,结果导致茶园低产、低质。这些茶园如果只偏面地进行树冠改造,忽视土壤改良,会更加促使茶树的衰败。
对于这类茶园的改造,必须改良土壤化学性质,逐步调整土壤以适宜种茶树酸度,同时进行树冠改造和培养。例如,对于酸度不足的低产、低质茶园,采用化学改良方法,如施用绿矾(硫酸亚铁)、明矾(硫酸铝钾)和硫磺等调整土壤酸度。pH6.6~7.0的茶园,每亩施50千克硫磺粉,15个月后施肥沟中的土壤pH值能降到5.0~6.0,施千克硫磺粉,15个月后土壤pH值能降到4.0~5.3。如用绿矾和明矾,每亩施15~20千克,每年施用,当pH值下降到5.5左右,即可停止施用。同时还要与农业措施配合,平时多施酸性和生理酸性肥,如硫酸铵、硫酸钾和过磷酸钙等,少施偏碱性的肥料,如石灰氮、碳酸氢铵、钙镁磷肥、磷矿粉肥等,更不能施草木灰、焦泥灰一类的肥料。石灰含量较高的茶园,化学改良难以在短期内奏效,可以逐步换土改良,即在行间挖去土壤,填入酸度较高的生荒土,经过几年逐步换土效果显著。
酸化茶园的改造,首先必须查明原因,制止酸化继续发展,同时采取化学改良的方法改造。其中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施白云石粉。具体做法是:当土壤酸度上升到pH值为4.5以下时,每年秋冬结合施基肥,每亩施15千克通过目的白云石粉,一方面增加土壤镁的含量,防止缺镁症发生。另一方面可调整土壤pH值,防止土壤酸化。当pH值上升到5.5立即停止施用。酸化的茶园一般不宜用石灰改良,因茶树是“嫌钙”作物,施用石灰,土壤酸度虽得到调整,但钙大量增加,钙多了会给茶树带来不良影响。另外,在平常施肥要注意多施生理碱性肥,少施或不施生理酸性肥和酸性肥,特别要注意多施有机肥,因有机肥有很强的缓冲能力,能有效地防止土壤酸化,是改良酸化茶园较有效的措施之一。
茶树是好气性作物,喜欢带砂性的土壤。一般香气高,滋味好的名优茶大多产于砂性土壤。如最好的西湖龙井产自狮峰的白沙土。荣获莱比西博览会金奖的“惠民茶”产自片麻岩风化的黄沙土。贵州香气高、汤色红亮的“黔红”产自仁怀的紫砂土。还有天目青顶及武夷岩茶等产自乌沙土等等。所以广大茶农都说“带砂性的土壤出好茶”。这主要是带砂性的土壤较疏松,通气条件好,根系发达,根中所形成的茶氨酸(氨基酸中的一种)多的缘故。相反黏土生产的茶叶一般品质都比较差,特别是一些低丘红壤地区黄筋泥生产的茶叶更是如此。因土壤特别粘重,茶园土壤是“天晴一把刀,天雨一团糟”,这样的茶园所产的茶叶是“香低,味淡,不经泡”。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土壤粘重,通气条件差,根系生长不良,吸收根容易木质化,吸收力下降。根系中茶氨酸合成少等,结果造成茶园茶叶低产、低质。
对这类茶园要重施有机肥,移客土压沙,适当施煤渣等加以改良,同时,在管理上特别注意要勤耕、浅耕,多覆盖,防止表层土壤板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