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古代的每一项发明,无不关联着一个有关圣人的传说,上古先民,茹毛饮血,穴居深处,改善衣食住行条件是先民们最为迫切的需求。因此,对于那些能改善人们生活的智者,先民们必定奉为神明,于是就有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等许多动人的传说。
陶器的发明也不例外。陶器耐火,可以盛水盛物,也可用于烹饪,它的出现大大改善了先民们的生活条件,传说也由此而起。史载“燧人氏范金合土为釜”,据说在蛮荒时代,中国古代的智者燧人氏教会了人们钻木取火,继而教人熟食,之后又教会了人们用泥土制造陶器。
类似的传说并孤例,诸如“神农作瓦器”、“轩辕作碗碟”、“黄帝设陶正”等,都是古代圣人神农、轩辕对陶器制造的贡献。尽管将陶器的发明归功于某位具体的“圣人”,可能只是后人编织的动人传说,但它又并非空穴来风,剥去这些传说中离奇的成分,我们仍可管窥陶器出现的历史背景。从
今天的考古发现来看,陶器正是人们掌握了火和土的特性之后,伴随着农业文明而出现的。在漫长的上古时代,先民们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学会了用,至少在距今两三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已经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火的出现无疑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能够用来驱寒取暖,而且能够用来烧烤食物,去除生冷食物的腥臊,从而有助于改善人类的体质。
可是,这并未解决所有的问题,食物与火直接接触容易变焦,水与火无法兼容。此外,由于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定居生活的开始,人们急需能够盛水、储藏谷物的容器,这些生活中的难题都在呼唤着陶器的出现,直到人们一次次偶然地发现经过烘烤的泥土能烧结的特性后,陶器这种实用的容器才得以应运而生。
最初的陶器,大抵都是用于盛贮、炊煮等关乎饮食的日常用具,如常见的釜、瓶、罐等,这些都是先民们最为直接的需求。这时的陶器,主要讲求实用,装饰大都较为简单,甚至不作任何装饰。待这种实用功能逐渐得到满足之后,先民们便创造性地加上了艺术的元素,他们将自然中一些简单的几何形线条以及自己最为熟悉的动植物纹样装饰于器物表面,这时,陶器的实用功能与原始的艺术才开始逐渐结合起来。
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末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敬祖尊天的思想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从实用的陶器器皿中逐渐分化出了一部分礼乐器,如尊、彝、缶等器物,它们尽管在造型上还是源于实用器皿,但已经失去了其日用的功能,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祖的仪式中,器物的装饰也愈趋复杂化,一些蕴含了先民宗教信仰或带有某种特殊寓意的图案被广泛装饰于这类器物的表面,陶器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进入青铜时代之后,陶器工艺并没有随着青铜文化的发达而退化,因为青铜器毕竟只是贵族阶层的奢侈品或国之重器,并不能取代制作便捷、成本低廉的陶器。在发达的青铜时代,陶器与青铜器相互借鉴,工艺得到进一步提高,种类愈加丰富,装饰愈加复杂,陶器与青铜器共同承载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时代文明。
陶器的原料是黏土,人们很早就发现了这种黏土的神奇特性:它在遇水的状态下非常柔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在经过高温烧烤之后,黏土中的易熔物质又会填满未熔物质的间隙,使黏土变得致密坚硬,并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成型之后的器物耐得住高温,且不易透水。
因此,黏土是制作陶器的上好材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特殊礼物。黏土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铝的氧化物,也含有少量铁、钾、镁、钙等元素,它是由地壳中石英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地质作用而生成的,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储藏丰富。但由于各地的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黏土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是不一样的。
黏土中铁等元素含量的不同,会影响到陶器的烧成火候、陶器的颜色等,如当黏土中铁的含量较高时,烧成的陶器颜色较深,当铁的含量较低时,则陶色较浅。当然,随着人们对黏土了解的深入,人们也可以人为地控制某些元素的多寡,从而烧制出品质、颜色各异的陶器。
结语
将自然界随处可见的黏土制成简单而实用的生活必需品,是我们祖先的一次伟大创造,陶器解决了食物的盛贮和烹饪问题,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对我们的先民们而言,制造陶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还是他们艺术素养的体现。他们在创造这种新的物品时,带着抑制不住的艺术冲动,对陶器的造型和装饰进行了艺术加工,将自己的审美观、宇宙观和宗教信仰,以艺术的形式在陶器上进行了集中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