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精美的瓷器,古朴的陶器在造型、用途、审美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也正是这些“不足”,恰好成全了藏酒的老熟。
1
为什么是陶?
彩陶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陶器辉煌的时期是在仰韶文化时期。在青铜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人们主要的生活器具是陶器。青铜时代之后,陶器的地位便逐渐衰落,让位于金属器具。尤其在制陶技艺精进之后,产生了更为精致的瓷器,陶器便退出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后人发现被历史淘汰的陶器在粮食酒的贮藏老熟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陶器以黏土为原料,烧制温度较低,仅在℃到℃之间,故胎质粗疏,便于空气流通,从而催化酒中酸、酯、醇的化学反应。再者陶坛中的金属离子溶解于水中,能增强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缔合能力。陶器是天然的藏酒器,经对比发现,在各类材质的容器中,白酒的储藏用陶器最佳。陶器还是最早的藏酒器,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上出土的陶器小口尖底瓶中,已发现有酒曲的存在。然而,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原始的制陶工艺几近失传。仅在黄河中游流域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烧陶传统。而自年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出土第一片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片以来,陶器的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在三门峡渑池县,至今仍有坚持寻找古老的制陶技艺的手工匠人,他们沿着黄河,采集黏土原料,不断试验,希望重现昔日仰韶彩陶的辉煌。“真正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才发现,制作彩陶并不是那么简单,比如说陶土问题,颜料问题,彩绘的工艺问题,烧成的温度问题,可以说方方面面。”关于烧制工艺,理论上来说,陶器的烧制较为简单,难的地方在于所用的黏土不同,工艺不同,烧出的成品就会有细微的差别,而这细微的差别又影响着藏酒最终的口感。不知不觉中,优质陶器因其天然的特性、稀缺性、非遗的标签成为白酒行业的新贵。
2
为什么是小口尖底瓶?尖,是形状,象征着一种生命力,脆生、锐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以一种尖锐稚弱的姿态,嫩叶新生、种子破土,逐渐开启新一轮的四季。在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总结事物规律,效仿大自然,用指尖的细巧功夫,在火与土的结合中,烧出了一种造型奇特的彩陶器——小口尖底瓶。位于渑池县的仰韶文化博物馆里,有一个体型较大的小口尖底瓶,直立放置,仔细看的话,能看到分布在瓶体四周的细线,这些细线起牵引作用,使小口尖底瓶能牢牢地立起来。尖底的特征使小口尖底瓶无法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直立放置。年,在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些外形较大的小口尖底瓶,瓶里有残留物,经过科学分析,在残留物中发现了谷物发酵酒和曲酒等物。其中在一外形较大的尖底瓶腹部以下,有腐殖质的残留痕迹。经考古学家研究,这些小口尖底瓶半埋于小型坑穴内,或以有机物填充坑穴并洒水保湿,从而使得少数尖底外壁附有腐殖质痕迹。如此看来,小口尖底瓶不仅是一种盛酒器,还是古代人们把酒埋在地下以便藏酒的陶器。白酒是一种饮品,由多种物质组合在一起,时间会为这些物质带来一些改变,从而成就酒的独特风味。由此白酒需要藏,需要时间来安静地“老熟”。藏酒,也称之为“封坛”。“封坛”在上古大禹时期就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传说造酒始祖仪狄作酒献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帝乃亲诣祭酒、封藏以奉祀,设坛祭之。封坛礼,由此而成。封坛最初是一种祭祀仪式,有祭祀,就有“礼”的元素加入,自然也就需要礼器。小口尖底瓶虽然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代表陶器,但出土数量相对并不多,这与它是一种礼器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在载入史册的文字“尊”“奠”等字的象形上可以见到端倪,这些文字,下部分均为尖底。实际上,在没有文字记载的仰韶文化时代,就有了藏酒的习俗,后来经过传承与发展,藏酒成了带有某种象征意味的祭祀仪式。再到今天,“封坛”这一仪式,更与人们对生活美好祝愿的寄托联系在一起。往期推荐走进渑池的“山水”世界生态酒志在山洞里,看见老熟的“新生”
生态酒志河南:小麦的国度
生态酒志渑池,生长着年前的粟
生态酒志渑池的生态,为何如此“野性”?
生态酒志部分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案/编排:李萍萍视频号:
仰韶酒业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