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磁县红色坐标险峰渡槽亚洲最大

                            

历经40多年岁月洗礼

地形变动、山洪冲击

巍然不动

如今越发焕发光彩

这座人间工程

给我们后辈留下的

不只是生命之水

更多的是人定胜天的奇迹

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永远的幸福……

险峰渡槽

险峰渡槽位于磁县白土镇张二庄村东南,飞跨西部山区高家垴与跑马山之间,如一座峡谷飞虹,依然保持着“单拱跨度亚洲之最”的美誉。它是磁县跃峰渠水利工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解决百姓吃水难题,为了新中国邯邢工业基地的建设,河北省邯郸市决定举全市之力,自力更生,修建饮水工程跃峰渠。经过修渠民众一年多的艰苦奋战,跃峰渠渠道主体已初具规模。此时,施工进度却因一处巨大断崖,而陷入困境。这处断崖位于高家脑和跑马山之间,两边相隔多米,山体最矮处离地面也有30多米高,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勘探判定,要想实现工程预期,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此修建饮水渡槽。

险峰渡槽全长米,高32.3米,单孔跨度米,拱券脊高6.5米,拱圈厚2米,用4层细料石砌成,大拱圈两侧有跨径10米的腹拱3个,大拱圈上部有跨径5米的腹拱12个。槽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部设有人行道。

“一颗红心两只手,有山有土有石头。土法上马建渡槽,不等不靠不伸手”,这是年着手修建渡槽时广泛流传的一首诗歌。

当时在机械材料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用土胎模代替木排架,用石头砌拱代替混凝土,先造起一座26米高的土山,然后摆放2.6万块料石进行合拢,最后再掏去土山。所需98种规格多方料石在8个月内就备齐了。

这些料石每一块都达到了“六面十二棱对得齐、长短不差两毫米”的精细工程质量要求,每一块料石都有定位、有标号、有档案,料石锻成后往哪放、运的时候往哪摆、砌的时候往哪砌、都是事先算定、印制成表、人手一册、不差分厘。

华北地区条件艰苦,隆冬腊月里滴水成冰,在寒冷的冬季,当地特殊的红黏土土层冻得坚硬如钢,一镐刨下去只能凿出鸡蛋大的白坑,许多人的手上都被震开一道道血口,虽然施工充满挑战,但大家拼劲儿十足,上下同心开新路,他们坚信通过自力更生,治山治水,一定能改变当地百姓靠天吃饭的历史。

△飞身悬崖排险石

历经11个月,终于在于年9月26日建成。整个工程共动用块石料,标工31.47万人。

对质量的严格要求,使险峰渡槽经历了四十余年风雨冲刷、地形变动、泥石流滑坡、山洪冲击而巍然不动。它的施工工艺与赵州桥是一样的,但是单拱跨度却相当于三个赵州桥。

这座渡槽飞跨高家垴和跑马山两座险峰之间,不但解决了当地百姓灌溉难的问题,而且创造了亚洲之最,是亚洲最大的单跨石拱渡槽!

战天斗地

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

协作攻坚

作为跃峰主干渠的“咽喉”工程,险峰渡槽的建设也充分展现了“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协作攻坚”的跃峰渠精神。

如今,磁县把险峰渡槽被作为观光景点精心打造,险峰渡槽施工遗址、七彩花田、宣誓墙……这座承载一代人记忆的“人工天河”生机勃发。

一个建筑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独具一种精神。如今的险峰渡槽,我们融合红色精神,充分结合当地自然地形和现有建筑特点,实现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

敢攀险峰上云天

能让渡槽涌清泉

让我们一起传承

“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协作攻关”

的跃峰渠精神

以百倍的激情投入到工作当中

脚踏实地加油干

事争一流、唯旗必夺

来源:邯郸文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