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风流
说起宋朝,朋友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什麽呢?
相信这会是一份长长的名单。一定会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一般精美的汝窑瓷器;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一般繁盛的瑰丽宋词;更不用提陆游的诗,米芾的字,宋徽宗的丹青,以及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
在这份名单中,有两个人的名字是一定不能被绕过的。
一个是北宋最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他信手拈来,绣口一吐,就是一曲饱含芬芳的宋朝之夜,道尽了有宋一代的无尽风流: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馆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另一位,是北宋翰林画院的画师张择端,在他的笔下,诞生了中国古典时代最伟大的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惟妙惟肖的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街市的繁华盛景,诉尽了大宋的无限风华。
无论是苏东坡的诗还是张择端的画,都用动人的笔触,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歌管楼台,秋千院落的古典时代,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一副大宋风流的瑰丽画卷跃然纸上。
现代乡愁
在如今的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的丰富。置身现代化大都市中,与鳞次栉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玻璃幕牆相伴而居已成为寻常事。面对著充满变化与快捷的现代生活,面对城市里绚烂的LED灯光,你是否也会突然神往那存在于古典诗词中的宋朝之夜?幻想著漫步在“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的亭台街巷之中?
的确,即便享受著富足便捷的现代生活,那些小桥流水,亭台水榭的寻常巷陌才是我们的心灵归宿,是中国人永远的乡愁和情思。
这也为设计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除了满足人们必须的现代功能需求外,是否也应该考虑到中国人独有的“乡愁需求”?而九唐设计团队打造的大仟里上河坊文化街则对这个课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大仟里上河坊文化街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大仟里购物中心内。是一座集餐饮,娱乐,休閒,购物于一体的商业主体文化街。九唐设计团队以《清明上河图》作为概念切入点,结合现代工艺技术,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将古典街巷的神韵成功的複刻进了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中,实现了对中国人乡愁的重构。
扣关东角
在《清明上河图》画卷的最左侧,是东角子门。往来的商贾驼队通过扣关东角子门进入
东京汴梁这座当时东亚最繁华的城市,为京都带来贸易与商品。
九唐设计团队以东角子门为意向概念,在大仟里上河坊入口处植入了城门造型。在设计师的构筑下,这些筋骨强健棱角分明的古风城门不仅仅是进入上河坊街区的门户,更是过渡街区外部现代世界与内部古典世界的时空渡口。游客通过这些城门进入上河坊的昨日世界,实现了心灵意义上的时空穿梭。入口中央设置了惊堂鼓,更加增强了客人登堂入室的仪式感。
鹊桥暗渡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在张择端笔下,一座虹桥构筑了《清明上河图》的视觉焦点,成为整个画卷的最强音符。在大仟里上河坊中,设计师也画龙点睛的设置了一座小桥,并用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鹊桥。
鹊桥之上青灯点点,桥下雾气腾腾,宛若天街。桥旁是一座凉亭,似乎是专为鹊桥相会的恋人们提供一处歇脚、送别、互诉衷肠的地方。宋代词人柳永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可谓一语成谶。
亭旁的青砖牆上挂著老渔翁的蓑衣,像是一位看惯秋月春风的摆渡人,旁观少男少女们的悲欢离合。
榕树之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童年的夏夜,榕树之下,偎依在外婆膝上你,也一定听过这熟悉的歌谣吧!
穿过街巷,跨过鹊桥,便来到了上河坊的中心广场。广场正对著戏台,为游人们提供表演、歌舞、展销、走秀等多功能的公共活动平台。也为上河坊主题街区做了功能丰容。
广场中心是一棵岭南地区夏夜纳凉常见的大榕树,它枝繁叶茂,顺著天花向整个广场空间延伸开来。枝叶旁边环绕著笺纸扎成的鱼灯,共同构筑起大鱼海棠的童话主题。此刻的你我,仿佛回到了搬著马札坐在榕树之下的童年岁月,听外婆讲述那悠远奇幻的传说。
榕树上挂著无数玲珑绯红的许愿牌,像是一张张千纸鹤,寄託著人们相思寸灰的浓浓情思和心有灵犀的深情寄语。
开封府尹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这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包青天》朋友们还有印象吧!
包青天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宋京师开封府,设计师也把这个家喻户晓的地方移植到了上河坊中,作为街区景观的一部分提升上河坊的整体文化品位和沉浸式体验的趣味性。
朱楼画栋、榫卯结构、惊堂鼓、迷你版的石狮子、“肃静回避”的仪仗、明镜高悬的牌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略显秀珍的空间中,设计师实现了古代衙门经典元素有条不紊的全额输出。
在开封府的对侧有一座醒狮堂,亦是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武文化的致敬。
寻常巷陌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上河坊的街巷转角也是别具一格,妙趣横生。油纸伞,红灯笼,华灯初上,花市如昼。在点点华灯的映衬下,街巷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息,婉如一副流光溢彩的大宋画卷!
天工开物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漫步上河坊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设计师对于工艺细节的精雕细琢。有些细节也许不那麽引人注目,却也饱含著九唐设计师对于传统工艺和文化的求索和深情。
唐宋时,建筑两端正脊之下多用悬鱼作为装饰,引东汉“悬鱼太守”的典故,取其家风廉正的美好寓意。设计师将悬鱼的元素用在上河坊入口的城门上,彰显了街区入口古朴典雅之美。
中国黏土瓦是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和文化的。街巷转角处,设计师独具匠心的将传统瓦片工艺运用在牆面上,赋予了空间一种独特的叙事性。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国传统哲学获得了呼应与迴响。
万物并作,吾以观複。在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中,讲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见微知著,从细节之美中去感知整体。就像这上河坊的一盏青灯,一座古瓶,一方泥瓦,一树春花。一枝一叶间无不彰显著设计师求精求美的工匠之心,书写著新时代的《天工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