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欣赏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是世界公认达芬奇的最著名的绘画,与他的同一手笔《蒙娜丽莎》一样经典,永远流传于世间。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最后的晚餐》以圣经故事为原型,描绘了耶稣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宗教故事。

根据《新约·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出卖了耶稣,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到了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对12个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最后的晚餐》是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餐厅所画的壁画,取材于《圣经》中最重要的故事,也曾被达芬奇之前许多宗教画家描绘过。但都不及达芬奇这幅画重要。但在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众门徒围绕耶稣,而把犹大与众门徒隔开,处在孤立的一面。这些画画面浮脱,无法表现画中复杂的人物心里感情。而达芬奇则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而让所有人物坐成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稣座在最中间,使每个人物均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将每个人内心的波澜传神地表现出来。这所以是在众多的宗教题材画《最后的晚餐》中,这幅最出名、最重要的原因,也因此成为世界名画中的经典之作。

画中人物从左到右是:巴多罗买(Bartholomew)、小雅各(亚勒腓之子/James,sonofAlphaeus)、安德烈(Andrew)、叛徒犹大(JudasIscariot)、西门彼得(伯多禄/SimonPeter)、约翰(若望、John)、耶稣(Jesus)、多马(多默/Thomas)、大雅各(西庇太之子/James,sonofZebedee)、腓力(Philip)、马太(玛窦/Matthew)、达太(圣犹大/JudeThaddeus)、奋锐党的西门(热诚者西满/SimontheZealot)。

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有的惊叫,有的愤慨,有的表白自己,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

夹杂在人群中的叛徒犹大却表现出不同的神态与动势,他捂着钱袋,半倾着身躯,掩饰不住他内心的诡诈。耶稣的神态自若,更对比出犹大的卑劣品质。

达芬奇这幅画,已扬弃了过去所有这一题材的表现缺点,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

画家十分重视组织画面的整体结构和透视,经过深思熟虑地推敲,他把一切透视线都集中在耶稣的头部,其他的人物亦分为几个组合,互相区别,又相互呼应。由于画家注重人物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他才捕捉到了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形象语言。

达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的过程,16世纪的小说家马泰奥·班代洛有过亲身的观察,并留下详细的记录。马泰奥·班代洛当时在米兰的圣玛利亚感恩教堂道明会修道院做见习修道士,他因此有机会亲眼目睹列奥纳多·达·芬奇在修道院的北墙上创作《左后的晚餐》。

根据班代洛的描述,达·芬奇一大早就爬上脚手架马不停蹄地就开始工作。有时他会在那里从早干到晚,手里一直都拿着画笔。他画个不停,常会忘记吃饭或喝水。有时候,他会连续几天不碰画笔,一天中有好几个小时伫立在他的作品面前,双臂交叉放在胸前,独自一人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画中的人物。也看到过他在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好像突然有急事要做一样,放下手头正在制作的黏土模具,离开韦奇奥宫直奔圣玛利亚感恩教堂。他也不找个阴凉处休息片刻,就赶忙爬上脚手架,拿起画笔在墙上涂上一两笔,然后随即转身离开。

《最后的晚餐》大概是从左侧开始画起的。首先在修道院餐厅的墙上均匀地涂上一层灰泥,墙壁中间的灰泥要比旁边的灰泥粗糙一些,因为这样灰泥才能与覆于其上的漆层黏合得更加牢固。人们发现《最后的晚餐》草图的痕迹,草图是直接画在灰泥之上的,“极为简洁的红线条,用流畅的画笔描绘上去,按照他的布局勾画出众人的轮廓或外形。”绘上草图之后再打上熟石膏粉或底子,顶层再涂上一层薄薄的铅白色的底漆。

达·芬奇在创制《最后的晚餐》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正是因为他对绘画的专注才使他终于完成这一杰作。

达·芬奇在绘制《最后的晚餐》的同时,还在装饰某些房间(可能是贝娅特丽丝公爵夫人在斯福尔扎宫殿的房间)。工作期间,达芬奇与主公方面发生了不少冲突。公爵的秘书记录了下来:“装饰房间的那个画家今天闹出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他因此愤然离开。”之所以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可能跟达芬奇糟糕的经济状况有关:“我非常烦恼,你本应该发现我很缺钱,而且……我不得不谋生,这使我只能中断这项工作,参与到不太重要的事务中去,而不能继续执行阁下您委托我的工作。”这项重要工作指的是《最后的晚餐》。

但对于《最后的晚餐》,由于达芬奇深入沉思,构思精巧,画了四年还没完成。寺中的修士不免厌烦,便去向米兰大公唠叨。大公把修士们的怨言转告达芬奇,他辩护说,一个艺术家应有充分的时间工作,他并非是普通的工人,灵感有时是很使性的。他又谓图中的人像很费心思,尤其是那不忠实的使徒“犹大”的像,寺中的那个僧侣的面相,其实颇可做“犹大”的模特儿……这几句话把大公说得笑开了,而寺中的僧侣恐怕当真被莱奥纳多把他画成叛徒犹大之像,也就默然了。

《最后的晚餐》不仅在绘画史上非常重要,在艺术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最后的晚餐》不仅标志着达·芬奇艺术成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创造的成熟与伟大。

年,歌德发表在《艺术与古代》第1卷3期上的文章《论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详细剖析了这篇画作。歌德认为理解这幅画的核心在于追问引起全部情节、使所有观众激动和喜爱的动机的中心事件。歌德再次用自然科学的观察方法丰富了他的美学思想。对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话是基督的句名言:“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接着,歌德用类似相面术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各个使徒之间不同的形象,用想象的人物对话来描摹他们不同的心理和性格。例如:犹大:“这是什么意思?要出什么事?”腓力:“主啊,我不是叛徒!你是知道的,你了解我这颗纯洁的心,这可不是我!”达太:“这事我不是已经说过吗?这不是我一直都在猜测的事吗!”

沃尔夫林在《古典艺术》中,用专门的章节对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了精彩的分析。沃尔夫林认为,达·芬奇在两个方面打破了传统。他取消了犹大独处的位置,改变了约翰卧睡的姿态。

贡布里希则在《文艺复兴》一书中对达·芬奇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贡布里希相信,达·芬奇从“绘画科学”的研究出发,将“圣餐”场面作为一幕展开的哑剧进行了“实况”的模拟,以便描绘出“某种震惊的消息在一群人身上所产生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