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隆盛镇小学始建于年,原名崇德书院,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近年来,学校着力戏曲非遗文化传承,打造出了特色美育课程。
隆盛镇小学缘何选择戏曲非遗文化?
遂宁市是全国“曲艺之乡”,川剧、扬琴、清音、金钱板等戏曲形式品种多样,已形成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文化。
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大量鲜活的艺术资源就蕴含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地方特色文化的地基上,乡村学校美育才有根,才立得住、走得远。
基于此,隆盛镇小学确定戏曲特色教育发展思路,以戏曲教育为名片,探索学校美育特色。年,制订《戏曲进校园工作方案》,形成了院校合作、专业教师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八项工作机制。
年5月,学校举行第一届戏曲文化节,汇报演出优秀戏曲节目15个,展示戏曲作品68幅,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近年来,隆盛镇小学精品戏曲节目外出参加各级各类演出15场次,其中金钱板《壮士出川》参加了全国第五届“岳池杯”曲艺之乡节目展演,《满江红》参加了四川省乡村少年宫成果汇报演出。
隆盛镇小学校长周道礼介绍,学校美育特色逐步彰显,激发了乡村学校的办学活力,增强了乡村学校师生的信心。学校先后获得四川省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校、四川省非遗传承基地校、遂宁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等57项荣誉。
小孩子都喜欢玩泥巴,而泥土又是乡村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大英县的乡村学校坚持以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就地取材、扎根民间,因地制宜开展接地气的美育工作。
大英县天保镇小学搞好黏土社团队伍建设,使美术社团成为学校美育的一面旗帜。校长刘欣说,黏土艺术社团教育性和艺术性相结合,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一个社团。我们坚持自愿参加和普及提高的原则,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
低年级的美术社团活动,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鼓励学生将黏土变成点、线、面,通过揉、捏、压等技法,创作浮雕等作品。
高年级的美术社团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剪、刻、粘等技法,用黏土来表现人物、动物、花卉、器物等立体作品。比如,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观看动画片后,用黏土创作美术作品。
校园既是开展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开展美育的重要场所。优美怡人的环境对人的情感、意志、个性品格、道德操行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乡村校园,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底蕴,为乡村学校美育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实践园地。
大英县象山中学的前身为象山书院,传承儒家文化数百年。20世纪初,一批仁人志士依托象山书院创办了象山农校,积聚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年,象山书院更名为象山中学,开启了现代教育的征程。
优美的校园环境、厚重的文化历史、闪耀的革命精神,让象山中学成为一片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沃土。象山中学以打造“书香校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通过环境熏陶、文化浸润、艺术感染等,让校园有文化气息,让师生有书卷气质。
校园环境的打造如何体现以美启智、以美育人?象山中学校长彭君说,首先,在掌握学生心理、建筑艺术及自然风光等多方面综合知识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营造;其次,在细节之处体现育人理念和艺术巧思,让孩子们时时处处都感受到校园的美,为他们将来创造美好生活奠定坚实而又无形的基础。
象山中学占地90余亩,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0余棵,堪比一座植物园。配合优美的自然环境,象山中学以一院(象山书画院)、一墙(文化艺术墙)、一中心(交通安全体验中心),两道(书道和笔道)、两馆(校史馆和科技馆)、三园林(桃园、李园、银杏园)为文化建设重点,突出“翰墨书香、古朴隽永、优良传承、一步一景”的文化内涵。
墙壁会说话,花草也赋诗,设施能启智……象山中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文化的载体、美育的资源、育人的阵地,似涓涓细流,浸润着师生的心灵。
作者/来源:九派教育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