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在考古界,有这样一个多元一体“重瓣花朵”理论:如果把中国的新时期文化比作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居于核心即花心位置,而中原文化区的主体则正是仰韶文化。
作为我国史前影响最深远的主干性文化,仰韶文化意义非凡:它是历史深处凝固着的华夏文明核心基因,距今约年至年,揭示了华夏民族从“农业起源”到“城市革命”的早期文明进程;它是纵横于多区域的黄河文化之根,以豫晋陕为中心,沿着渭河与汉水,形成一支内涵丰富的巨大文化脉络;它是中国史前一次波澜壮阔的艺术浪潮,色彩独特而线条柔美的庙底沟期彩陶,代表着史前艺术巅峰……
在仰韶文化发现及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之际,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也再出新成果。近日,针对第四次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及意义,广州日报记者专访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任李世伟,以及仰韶文化博物馆馆长崔强。
考古现场
对于仰韶文化的探索,百年来,考古人一直在默默努力。其中以仰韶村作为出发地,总共开展过四次发掘:年第一次发掘,确立第一个中国史前文化的开始,把中国史前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两千年;年第二次发掘,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进行第三次发掘,证实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年以来开展第四次发掘,多个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展现了几千年前仰韶人全新的生产生活样貌。
然而历史远比想象中要悠远绵长。正如李世伟在本报采访中所说,纵贯百年来,仅在仰韶村遗址的四次考古发掘,总面积加起来实则也只有千分之四,倘若放眼上下两千年的仰韶文化,目前的考古发现也不过是这段文明中的“冰山一角”,“如果想要彻底揭开仰韶文化的面纱,或许我们的考古研究也要持续上千年。”
多个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
多年前仰韶人穿绸喝酒、睡“混凝土”
负责仰韶村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的李世伟至今都清晰地记得,此前他在仰韶村遗址发掘出的混凝土地坪时候的场景,那个从年前的窖穴中“走”出来的青灰色、坚硬平整,近似于现代水泥“混凝土”样貌的文物,曾一度让他产生一种“穿越感”。
发掘出土的仰韶文化混凝土地坪
经过后续考古人员分析,这一个房屋建筑材料的“神秘面纱”被揭开,结果令人振奋:原来仰韶人制作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除与现代混凝土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不同之外,材料的组合交接原理与现代混凝土制作原理如出一辙。
“我们现代的工艺是以水泥作为交接材料,用石头、沙子凝固;当时的人们则是用陶瓷颗粒、黏土等来进行混合凝固。这在当时来说是比较高端的建筑材料了,一般多为房屋的地坪,加工后坚硬平整。从公开资料来看,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的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之一。”李世伟介绍:“西方的混凝土工艺是年前才发现的,但我们的祖先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类似的房屋建筑技术。这足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智慧,也足以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更多的关于仰韶人的聚落细节被逐渐揭开:仰韶村遗址第四次(年度)考古发掘面积共平方米,共发现房址3座、墓葬2座、灰坑葬7座、窖穴15个、壕沟1条、冲积沟1条、灰沟3条、道路2条、灰坑多座,其中在仰韶村遗址中被首次发现的巨大壕沟,映射出仰韶文化时期人口、聚落发展的繁盛之态。
出土的大批文化遗物,更是传递出仰韶文化早中晚期、以及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古老文明信息:首次发现的象牙镯形器,见证了古人高超的钻孔技术;首次在土壤样品中发现的丝蛋白残留物,则说明墓葬中可能曾存在过丝绸实物。尤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