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近这些年,每当一部“看似不错”的动画出品,无数粉丝都在高唱“国漫崛起”或者之类的颂词:从多年以前还在筹备中的《大鱼海棠》,到前几年的《魁拔》《大护法》,再到火出圈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临》《罗小黑战记》,他们中的每一部,都被安上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后缀——国漫崛起。这看似煌煌盛世,但我们仍不禁要问:国漫真的崛起了吗?她还要走多远的路,才能触及巅峰?国漫又如何开拓出自己的路?
01无需妄自菲薄,我们曾是世界之巅
在谈“国漫崛起”这个话题之前,其实我们要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中国动画市场化之前,我们的动画事业一直是世界顶级水平。
抛开过于远古的历史,我们把目光回溯到五十多年前的年。这一年,我们出品了一部名为《大闹天宫》的彩色动画。这部在亚洲动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即使是放到今天来看仍然并不过时,当年漫画之神手冢治虫都对它赞不绝口。可以说,直到今天,对所有的“大闹天宫”题材的动漫来说,它都是祖师爷。
这部《大闹天宫》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动作设计、背景音乐、打击音效等,都受到了京剧的影响,而它的叙事风格更是中国传统式的,展现出了不同于西方和日本的独特魅力,这也为后世的动画打了样。
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种类型的动画层出不穷:从传统的手绘动画,到黏土、木偶、剪纸、皮影戏、水墨等等,几乎所有可以用来做动画的素材,都被拿来尝试了一番。那些支撑了80、90后童年的回忆,很多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例如《阿凡提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葫芦兄弟》《哪吒闹海》等等,这时候的中国动画不但个性十足,艺术水平也非常高,在国际上拿奖到手软。
这其中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出品于年,短短15分钟的片长,就曾在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戛纳国际电影节、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国际青少年奖等多个国际重要电影节或评选中获奖。这种规模的获奖次数,在现在国漫界是不可想象的。
02民族精神,国漫的必经之路
在我看来,荣誉够多,并不能代表彼时中国动画的成就;真正成就中国动画黄金时代的,是这些作品背后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
《阿凡提的故事》代表了与黑暗斗争的智慧,《小蝌蚪找妈妈》《葫芦兄弟》代表了以中国式亲情为核心的情感诉求,而《哪吒闹海》则代表了勇于反抗的不屈意志——倘若以我们当下民族崛起大背景的视角,再去重新审视它们就会发现,很多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都在那一代的动画人手中有所呈现。
一个民族的艺术,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同样,民族精神,也一定会体现在民族艺术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艺术同样博大精深,如果一定要从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中找出一样能够代表民族精神的,我想水墨画一定在候选者之列。
水墨画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代表了讲究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又代表了蕴含高洁傲岸的人格追求。水墨画之所以很多时候可以被笼统地称之为“国画”,就与它的这些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国曾经制作了数部以纯粹的水墨画为原画的动画,其中《山水情》最具代表性。
这部19分钟的动画短片,通篇没有一句台词,所有的情感和叙事,都用分镜以及音乐来表达,这暗合了中国“无声胜有声”的审美标准。
动画中大量的留白,为观众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去思考动画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抑扬顿挫的琴声,也暗示了人物的心境,引导观众的内心走向更深层次。
这些种种异于西方美学特点的中华民族独有理念,都让《山水情》屹立于世界动画之林,影响至今。
《山水情》是无人超越的典范,那种如同古典诗歌一样的气质、旷远幽眇的画面、耐人寻味的意旨,达到了上个时代中国动画的巅峰,也从此成了中国动画艺术的绝响。
这是中国动画最后的辉煌,此后迎来的是动画的彻底市场化、商业化,它不再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某种情趣、某种审美倾向,它更像是一件精心包装的商品,待人选购;而其中的民族精神内核,却消失不见了。
市场化后的中国动画,仿佛出现了断层,无视前辈们创造的诸多规范,单纯地以市场为导向,创作了一些低俗、浅薄、快餐化的消耗品,它们在动画流水线上被一分钟一分钟地粗制出来。这样的动画多了起来,让动画一度被打上“低幼”的标签,难以揭下。
更有甚者,一些制作公司全然无视动画创作规律,仅仅是为了所谓的“拿补贴”,作出了很多不伦不类的东西。诸如《雷锋的故事》这种花了几千万、做出的效果还不如高校毕业生花几天时间做得好的动画,其背后所隐藏的东西,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玩味。
动画市场化,当然不能说是历史的倒退:动画如果还像《山水情》那样不计成本、不考虑回报地制作,迎来的也未必是一个好的结果。我想说的是,唯有将民族精神、民族气质与市场相结合,才能孕育出中国动画最终的出路。
03为追赶世界水平的努力
国漫艺术品质的大道理,国内动画公司未必不懂。然而在巨大利益诱惑下,在市场和资本的冲击下,国漫的发展虽然迅速,可是也走了不少弯路。
为了尽快追赶世界先进动漫行业水平,国漫首先采取了模仿的姿态。前几年一些比较出彩的作品,都有不少日美动漫的影子。
曾经号称“中国首部校园题材后宫动漫”的《爱神巧克力进行时》、描绘人妖之恋的《狐妖小红娘》、展现“中国式超能力”的《一人之下》等等,都是有影响力的作品,而它们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日本动漫的影子。
这些作品中的萌系画风、媚宅属性、轻佻的叙事风格、夸张的“唯意志论”倾向、时不时中二的台词……如果深谙日本动漫之道,你会不会觉得很熟悉?当我们欢乐地欣赏着这些作品的时候,浓浓的日系动漫既视感扑面而来。这一切,无一不是在讨好观众,力图获取更大的物质回报。
除此之外,以《哪吒之魔童降临》《姜子牙》为代表的国漫,正在试图打造中国的“封神宇宙”,不也正是对美漫“漫威宇宙”“DC宇宙”等美式超级英雄宇宙世界的模仿?甚至在动画中所表现出的镜头语言、叙事风格都颇有美国动画电影的味道。
与此同时,在资本的影响和推动下,一大批网络文学被逐渐IP化,开发出了一部又一部3D形式的武侠、修仙动漫。当他们被大批量推向市场的时候,换来的不是国漫审美边界的拓宽,而是进一步精致化的“产品主义”。
这一类动漫,在制作水准提升的背后,是日渐空虚的精神内核。试想,当我们撕掉其华丽的外表后,余下的究竟能有多少值得玩味的东西?
我们喜欢日漫美漫,并不是仅仅因为它们能带给我们欢乐,还因为其能带给我们关于人生,关于世界,关于人与人之间,关于自我的某种思考。我们为之欢笑,为之落泪,为之愤怒,为之痛恨,可那些快餐化的动漫又能给予我们什么?
再精致的快餐,也难以称之为盛宴。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过去的辉煌,是属于上个时代的荣光,那些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如今的国漫继承发展。
在这里,我并非想否定多年来国漫所做的努力。
在我看来,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西游之大圣归来》《魁拔》等为代表的动画,它们所尝试的宇宙观级别的体系打造,就是国漫崛起非常好的开端。
这些作品正在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宝库中沉寂多年的素材,赋予他们以鲜活的生命力,从而让更多人通过动漫的形式,了解中国文化。这些尝试,让我们现代人在新的语境中,与传统文化精神取得共鸣,展露属于我们时代的民族性。这是国漫正在崛起的特殊意义。
显然,这就是未来国漫的康庄大道。
我相信,未来的国漫,一定能够兼顾市场和具有民族精神的艺术性;而那些走过的弯路,终将成为国漫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在此前提下,国漫不妨走得更自信些。
结语:国漫的确在崛起,然而这种崛起并非很多观众所吹捧的那样爆炸式地一飞冲天。国漫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旅程,有辉煌,有暗淡;今后这条崛起之路,国漫还需要继续走下去,才能最终与其他国家的动漫一较高下。我相信,这样的日子,也许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