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里的特殊创业人

说到瓷都,被公认的便是江西的景德镇,这个原本不大的赣东北小镇在北宋景德元年之前叫昌南,因盛产优质青白瓷器而名扬天下,年得宋真宗以年号赐昌南为景德,从此有了景德镇这个名字。英文China也有源于昌南音译之说,关于China被作为中国的英文名字是不是与瓷器有关?是不是源于昌南的音译?众说不一,这仍然是历史学家需要考证的问题,但与瓷器关联在一起,会让中国人觉得有一种温润的美好。

人们习惯把陶和瓷并称,但两者是有区别的。陶和瓷都以黏土为主要原料,塑型后通过窑烧硬固。制陶用的黏性土选择范围较广,烧至度左右即成为陶。而制瓷的土则要选含有一定硅、石英等矿物质的高岭土,需要烧至度以上,就坚固性而言瓷比陶更高一些,工艺流程也较制陶复杂了许多。陶器制作在我国的历史较久远,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标志,而制瓷工艺的成熟大约是在东汉时期。

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主要是生活用瓷和具有观赏性的艺术瓷,从古至今在景德镇创业的人,大多围绕着制瓷卖瓷的产业链。今天参与景德镇瓷产业的人有多少恐怕难以统计,其中年官方发布为“景漂”的人就有三万多,这些被称为“景漂”的人多是一些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有过良好教育和艺术情怀的“玩瓷人”。年10月,经景德镇市残联的推荐,我采访了几位特殊的创业者,他们的特殊性在于都是有身体障碍的残疾人,还在于他们所从事的都是瓷器艺术创作和销售的创业工作,如果还要找一点特殊性的话,那就是他们是景德镇制瓷卖瓷创业人群中有艺术理想和情怀的人,这其中有因病致残的辛志华、全国自强模范张玲、瓷画家徐雪斌李姮夫妻、科班出身的“景漂”袁晓宇。

从画瓷人到卖瓷人

辛志华

在辛志华的观念里,只有懂瓷的人才会爱瓷。

辛志华在36岁本命年的时候患了脑溢血,造成半身不遂,经过康复治疗,虽然恢复了行动能力,还是落下了左半身功能障碍,不能再从事他之前的画瓷工作了,这是年夏天的事。

辛志华因病致残前的瓷画作品,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工笔画功力。

辛志华是地道的景德镇人,据说他的家族是辛弃疾第二个儿子的后人,算起来在景德镇生活了七八百年。辛志华的父母都是早年景德镇国营瓷厂的工人,他是在瓷器的熏陶下长大的,从小做做坯画画瓷是这个年出生的人儿时玩耍的主要内容,可以说辛志华对瓷的感情已经渗透到生命里了。辛志华的学历不高,因生活所致,刚满18岁就考取了机动车驾驶证,开起了出租车,也当过街道联防员,后来又去别人开的瓷器店做销售,再后来就自己画瓷烧瓷卖瓷。

经历了人生的磨难,辛志华夫妻更珍视了生命的意义,他们投入更多精力和资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辛志华也成为一名积极参政议政的基层政协委员。

年景德镇市进一步规划开发古窑民俗博览区,在康复中的辛志华找到园区领导,希望能参与并获得支持。古窑民俗博览区是在景德镇古窑群的基础上开发的5A级园林式旅游景区,园区内保留的宋元明清古窑有13座,最完整的一座是多年前建成的清代镇窑,其规模堪称世界之最。年辛志华开设的“瓷品生活馆”就在镇窑隔壁,这座多平方米的“瓷品生活馆”,展示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国营瓷厂的发展历程,并经营“古窑复”品牌的当代瓷器,是景区内一个重要的消费场所。

辛志华说:品牌就是诚信,要守护好它,赋予它应该有的文化价值。

辛志华因病致残后似乎更增加了向命运挑战的斗志,他不满足一般性的经营,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文化内涵,他与人合作在“古窑复”品牌的产品开发和烧制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先后开发出餐茶具多个品种。从产品开发生产到展示销售,再到售后服务,大量的工作仅靠辛志华一个人是扛不下来的,其中还得益于辛志华的妻子徐慧英。辛志华与徐慧英从24岁结婚至今,共同经历了艰难创业,经历了丧女之痛,也经历了生死考验。徐慧英在辛志华患病致残后成了“瓷品生活馆”的执行当家人,里里外外的事都是亲自跑,经过两人共同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来自景德镇远郊的占巧婷和丈夫都是肢体残疾人,在辛志华夫妻的帮助下锻炼成为“瓷品生活馆”出色的销售员。

平时辛志华和妻子按景区规定的时间上下班,带领着十多位既是讲解员也是销售员的员工服务在“瓷品生活馆”。辛志华说:搞经营要做到对内讲忠诚,对外讲诚信,忠诚就是要忠诚自己经营的品牌、忠诚园区和企业;诚信就是决不能干欺骗顾客的事,特别是景区里的销售,价格上要讲诚信,服务上更要讲诚信,比如外地游客到景区来,买回去的瓷器如果不喜欢,只要不破损,我们都可以退货。辛志华和他妻子就是靠着这种理念成功把“瓷品生活馆”经营成园区的一道风景线。

自强与助残的

画瓷人

张玲

张玲(右四)和她的小伙伴们是“景德镇博爱陶瓷交流中心”骨干创作力量,这群平均年龄33岁的画瓷人在这里收获着劳动的喜悦和生活的快乐,他们是:张代福、占柳青、黄鸣秋、张玲、余细化、田丽、胡鑫、胡辉辉、何宝林、刘路坚、江明。

张玲出生于年,她先天失聪,儿时在父母的带领下先后在景德镇、北京等地进行康复训练,幼年喜爱绘画,一支画笔带给她与外界沟通的无限乐趣。9年张玲考入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又在景德镇陶瓷大学进一步深造,经过努力,她在画瓷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被评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师。9年张玲在亲友的支持下创办了“景德镇博爱陶瓷文化交流中心”,希望通过这个中心为和她一样的残疾人提供一些帮助。十多年来,中心先后为数百名残疾人提供教学培训、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支持。同样以公益助残为目的,年张玲又在北京创办了“北京德馨瓷语文化交流中心”。张玲坚持不懈地在瓷艺中学习和探索,持之以恒地帮助身边的残疾人,先后获得全国“自强创业之星”和“全国自强模范”称号,并当选为江西省聋协副主席。

张玲(左)与丈夫黄鸣秋。

见到张玲是在景德镇博爱陶瓷文化交流中心的创作室里,当时,她与十多位年龄相近的残疾人在创作中,由于交流不便,张玲只是礼貌地冲我笑了笑,便埋头在画瓷的工作中了。这个世界对聋人来说是寂静的,减少了声音的干扰,聋人往往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做一件事上来,张玲画瓷便是如此。创作室里一幅巨型瓷板画《瓷都旧貌》吸引了我,画面上烟囱林立,得知是张玲和爱人黄呜秋共同创作的,我好奇地问:“别人都画新貌,为什么你们要画旧貌呢?”张玲通过手语翻译告诉我:“景德镇的发展变化很快,过去用煤和柴烧窑污染很严重,这段历史应该用画笔记录下来,对现在和将来的人都有意义。”张玲的话语再次让我感受到她内心的艺术与社会责任。

醉心于

传统的

瓷画家

徐雪斌、李姮夫妻

徐雪斌、李姮这对夫妻在瓷画的道路上坚守着一份质朴的执着。

徐雪斌是一位非常专一的瓷画家,他的外表有一股画画人特有的气息。在位于景德镇市中心的景瀚陶瓷广场三层“徐雪斌瓷艺馆”见到他时,也见到了和他形影不离的妻子李姮,才得知二人都是聋人,共同画瓷为生。徐雪斌年出生,妻子李姮小他4岁,二人都是从小喜欢绘画,徐雪斌有正式拜师学艺的经历,李姮是经人介绍认识徐雪斌后才成为了他的学生。

儿子徐盛凯既是徐雪斌工作室瓷画的新生力量,也是帮助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手语翻译。

徐雪斌夫妻和大多数取得一定成就的景德镇画瓷人一样,很早就开设了自己的瓷艺馆,别人办馆开店都可以自己经营,而他们由于听力障碍,经营上的事还得仰仗徐雪斌的父亲,后来儿子受他们的影响也走上了画瓷的职业道路,儿子大学选择的专业是艺术设计,毕业后回到景德镇成了徐雪斌瓷艺馆的经营助手,在画瓷上也有不凡的表现。

徐雪斌夫妻专攻传统工笔画画瓷技艺,他们的作品造型色彩、题材内容、瓷器选择和构图都是很传统的。徐雪斌所画题材涉及人物、花鸟、山水,且样样精彩,我想这也是徐雪斌能够打下坚实造型功底的主要原因。经过努力,徐雪斌和李姮的艺术成就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