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这20多块红砖,为啥会被送进博物馆

乡村的老房子上,朱红色的砖块十分常见,但两千年的红色汉代砖块你见过吗?

近期,有网友反映在拆迁工地有一座“汉砖屋”。这个破旧的老房子和普通的民房有一点不同,其中有三十多块专家鉴定烧制年代为汉代的红色石砖,上面还有相同圆形和线条的纹饰,可能来源于附近墓葬。目前,已被移到江宁博物馆保管。

“汉砖屋”被拆前。方青松摄

在砖块上“做文章”,在古代并不少见。画得好的,还成了“国宝”。

古代建筑多为青砖,红砖少见

据了解,该红色砖块是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方青松在江宁汤山发现。他经常去野外考察,寻找发现文物古迹遗址,“得知湖山社区高庄正在拆迁,就开车去看有没有古代石刻、砖瓦。在这里发现一两块散落的汉代残砖,就开始仔细搜寻,看到墙上有很多红色的汉砖。”

方青松知道汉代红砖相对于青砖来说更少见,所以就将这一发现反馈给了江宁区博物馆。该博物馆文保部主任王志华告诉记者,该老旧房屋大约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达现场后看到房子由青砖和红砖、石头建造而成。

“汉砖屋”被拆前。方青松摄

这些红砖和现代常见的红砖有些不同,比后者要稍大。与该房屋其他的青砖一样,上面还有简单的纹饰,符合汉代的墓葬砖块的特点,王志华推测这是出自同一个墓葬。

那么也就是说这些砖块已经有接近年的历史。同为汉代墓砖,为何还有青色和红色之别?王志华介绍,这与两者的冷却方式有关系。黏土中含有铁,烧制中自然冷却,砖坯的铁元素就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所以它的颜色是红色的。而青砖的生产则是在烧好后浇水冷却,促使砖内的铁元素不完全氧化,呈青色。

青砖建筑。视觉中国供图

由于青砖有着吸水性好、透气性强等优点,古代建筑中多是使用青砖。“但有可能有的地方水没浇到,造成了红砖。”

经过与社区、拆迁单位协调后,工作人员的现场拆除,较为完整的二十多块红色砖块被运回博物馆。不过,由于砖块并非十分罕见,价值有限,所以将用作标本保存。

保存的红砖。江宁博物馆供图

南朝墓砖留下完整“手印”

在小小的砖头上“做文章”,在古代有很多例子。明城墙上的成砖就包含了很多文字信息,表明了城砖烧造产地、烧制的责任人,反映出丰富的历史文化。比如地方官吏为保证城砖烧制的质量而实行责任制、明初时期农村基层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各地烧制砖瓦的工艺;甚至是姓氏、汉字简化字、民间书法、篆刻艺术等等,在城砖铭文中都有所反映。

更为有趣的是,江宁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件手印墓砖。王志华介绍,这块墓砖在江宁区谷里街道九岛梦都工地出土,推测为南朝砖块。砖面中部有手掌及5个手指纹印,手印较清晰、规整,好似有个手掌扎扎实实地贴在了砖块上。

手印墓砖。江宁博物馆供图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手印砖是唐代典型的建筑材料,到玄宗时代最为流行。为什么要在砖上按手印,说法不一。有的是说将砖坯从模具里取出来时,为了方便快捷,砖匠会用手把它按出来,而砖坯没有晒干,用手一按,就会在砖面上留下手印。

也有人说,这类似于城墙砖的责任制,一旦有质量问题,就能按“手”索骥,找到责任人。不过,上述说法都没有被证实,手印的真正含义,还是一个待解之谜。

砖上作画还能成“国宝”

古代砖头上不仅有手印,古人还将其当做画布。汉代除了素面砖以外,还有画像砖、花纹砖、文字砖等等,普普通通的砖块也成了特别的作品。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资料图片)

南京博物院有一件国宝,正是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与荣启期4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汉画像石、画像砖始于西汉的画像石和画像砖随着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到了东汉则更为盛行。

画像砖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绘有楼阁、桥梁、车骑、依仗、乐舞等内容,画技古朴,成为我国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

紫金山记者王丽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