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8号线17号线又有新进展啦

马上就是五一劳动节啦,

我们将迎来一个4天的小长假!

但我们也不能忘记,

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在成都地铁的建设战线上,

劳动者们正铆足了劲儿,

在8号线、17号线上,

又拿下多个重要节点!

劳动光荣

8号线

4月22日上午,随着盾构机破壁而出,8号线一期工程理工大学站—十里店站区间盾构右线顺利实现精确贯通,圆满完成盾构任务,实现了8号线一期工程第28个单区间洞通,使全线盾构按期兑现洞通再进一步。

工程难点

8号线一期工程理工大学站—十里店站区间,位于成华区杉十里店路,沿成华大道主干道布设,理十区间全长m,盾构掘进地层为上软下硬黏土泥岩复合地层。区间需穿越多个重大风险源,施工安全风险较高。

攻克难题

针对8号线的具体情况,

成都地铁安全管理为主线,

施工过程中狠抓施工统筹、工序衔接、监测量控,

有效保证该区间隧道安全高效掘进施工。

方案超前谋划、未雨绸缪

成都地铁提前组织参建单位踏勘现场,建立风险源台账,制定完善的安全技术方案与应急措施,积极协商各产权单位同意提前进场加固处置,为盾构安全连续穿越各类风险源提供有力保障。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场地

成都地铁结合现场实际,对施工场地建设高标准进行筹划,对施工作业区、管片堆放区、拌和站实行“黄线管理”,并明确监管责任人,以施工场地的标准管理,引领盾构高标准、高质量掘进。

加强过程管控,严控安全

施工过程中,成都地铁对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管理进行严格把控,按照《成都地铁盾构施工管理规定》以及相关的制度文件制度,狠抓现场隐患排查、管线安全保护及重特大风险源管理。

质量提升,确保隧道成型质量

针对本区间主要在泥岩黏土复合地层掘进,岩层“上软下硬”,盾构姿态控制困难的情况,成都地铁通过施工前反复研讨盾构掘进参数,制定有效措施确保了成型隧道质量,达到了质量提升的目的。

17号线

4月23日,17号线一期工程明九1#~2#风井盾构区间右线盾尾安全脱出DN供水管影响范围,标志着该区间安全穿越DN供水管特大危险源。

工程难点

该区间DN供水管材质为PCCP管,管底埋深约为4m,盾构隧道与供水管道交叉角度约为59°,上下最小净距约为3.5m,该供水管是沿成新蒲快速路绿化带的主供水管,为双流国际机场及周边供水。

攻克难题

面对这一特大危险源,

成都地铁高度重视,

从方案编制到实施管控,

从外部协调到内部组织均严阵以待、精心筹划。

积极协调沟通,原位换管保护

因原DN供水管为PCCP材质,水压0.4MPa,该材质水管对沉降反应敏感,极为细微的沉降就有可能造成管道开裂、渗漏水。

成都地铁积极协调,采用下穿段原位换管的保护方案,增强管道抵抗沉降变形的能力,加大盾构穿越过程保险系数。

优化掘进参数,控制地层沉降

该区段隧道顶部覆土浅,埋深仅6-8m,盾构掘进时极易对上部覆土造成扰动引起地层沉降,因此掘进参数优化尤为重要。在穿越重特大危险源期间,参建各方紧盯施工现场,严控掘进参数,严格落实“控制欠压、充分注浆、深层量测、主动防护”十六字盾构施工方针,过程中加强同步注浆量、注浆压力、浆液初凝时间及稠度控制,确保注浆效果。同时配备二次注浆班组,及时填充,稳固地层和管片,有效的控制了地层沉降。

加强现场值守,建立监控联动

在盾构下穿重特大危险源期间,成都地铁要求参建各方严格按照公司管理办法进行现场值班,各参建单位代表24小时在岗值班,建立信息联动机制,监测数据及时反馈,形成建设、监理、施工、监测等信息联动,及时有效处置相关情况。

加强穿越后排查,及时总结分析

本次双线盾构成功穿越“两特一重”危险源后,成都地铁仍将持续进行穿越后的监测,做好盾构滞后沉降的排查工作,总结盾构在同类地质环境中的穿越指标,为后序施工提供可靠参考。

成都地铁在建线路的每一个节点的完成,

都是建设者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

让我们提前跟建设者们说一句,

节日快乐

供稿:建设公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