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犀牛分布在非洲和亚洲温暖区。白犀牛和黑犀牛都生活在非洲的大草原。爪哇犀牛以东南亚热带雨林为家。苏门答腊犀牛生活在马来西亚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印度犀牛则生活在印度和尼泊尔的保护区。
如果有人说,秭归这个地方在很久以前也有过犀牛、大象,你可能认为是胡说八道。
不过,你知道喜马拉雅山的前世今生就明白了。
喜马拉雅山是当今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最终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沧海桑田。既然大海都能变高山,秭归这里有犀牛、大象,就不足为奇了。
年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获悉秭归县两河口镇二甲村一带出土“龙骨”。
孙家洞位于两河口镇二甲村,海拔米,该洞位于高出谷底约60米的奥陶系石灰岩中,洞长60米,宽约3~4米。洞口坐西向东,高约3.5米,越往里洞顶逐渐降低。
6月3日,考察队经考察发现,二甲村孙家洞是一处含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和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文化遗址。
距洞口约20米区域,沉积物岩性较粗,为含粗砂砾的黄色黏土,土壤干燥,含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制品。
考察队共在该洞共采集到8个物种化石,有猫科、大熊猫巴氏亚种、东方剑齿象、中国犀、麂、水牛、苏门羚、巨貘,在种属上归于中国南方中晚更新世纪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在秭归其他地方也发现了犀牛、大象等动物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考察队,在年12月初至年1月底的考察中,还在秭归县发现9个旧石器地点,分别为玉虚洞、三门洞、崔家湾、郭家坝、水田坝、锁龙坪、尤家河、万古寺、八字门。
考察队还对秭归县香溪镇玉虚洞遗址进行了试探性挖掘,玉虚洞发育在香溪河的第三级阶地上,考察时与河水面的相对高度约米,玉虚洞本身形成在距今约70万年的中更新世纪的石灰岩层中。
这些考察证明了早在旧石器时代,秭归就有人类活动。
这些考察发现,构建了较完整的秭归史前文化序列。
玉虚洞遗址,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30万年;
孙家洞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万年;
城背溪文化,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年;
柳林溪文化,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年;
大溪文化,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年;
屈家岭文化,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年;
石家河文化,新石器时代,距今约4年。
这些遗存反映了秭归远古先民当时的生活原貌。他们在洞穴中生活,从洞穴中走出来……他们不断适应和改造大自然,最终形成了光辉灿烂的秭归史前文明。
发掘的犀牛、大象等动物化石图片(部分)。
剑齿象齿,两问口镇二甲里洞沟、归州镇望江五队出土
剑齿象齿,磨坪乡土敦岩出土
两河口镇二甲黑洞沟出土犀牛齿
两河口镇幸福大队出土犀牛齿
两口镇二甲黑洞沟出土鹿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