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是明太祖之孙建文帝朱允炆在位的第四个年头,也是他的叔父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的第四年。
因为担心分封在外的叔父们兵权太重,建文帝即位后即着手削藩,这立即引起了势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的反抗。
公元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从北平起兵,四年后,燕王军队在谷王朱穗,曹国宫李景隆等人的内应下,攻下都城南京,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不知所终,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43岁的朱棣即将成为明王朝新的主宰者。
永乐元年正月,朱棣在南京郊区隆重祭祀天地后回到奉天殿,君臣行礼之后,善于揣摩上意的礼部尚书李至刚向朱棣提出了一个建议:以北平为北京,这开启了明朝迁都的序幕。
朱棣对新都的经营,首先从移民展开。永乐元年()十月,一批被流放的犯人移往北京地区垦荒,接着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总共近四千户落籍北京。
永乐二年至三年(~),政府又将山西太原等地二万户居民迁至北京地区,另外,南京、浙江富民三千户被迁至北京的宛平、大兴两县。从此,北京地区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劳动力充盈,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永乐四年(公元),以营建皇帝北巡宫殿为名,北京悄悄开始修建。
永乐五年,与朱棣生死与共的徐皇后在南京去世,久久未葬,就在第二次北巡出发之前,朱棣令次子汉王朱高煦护送徐皇后的灵柩前往北京,最终安葬在了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之中,按照明朝太祖关于帝后合葬的定制,这座陵墓也将是朱棣本人的陵寝。
皇后下葬长陵这一举动等于向天下表明,迁都北京的行动即将全面展开。
集天下良材,是营建北京城的必需品,这场牵动全国的原料大采办早在永乐四年()就已开始。
长江上游的横断山脉崇山峻岭,人迹罕至,六百年前,是珍贵楠木的产地,为了给即将兴建的都城准备木料,数以万计的民夫披荆斩棘,入山采木。
经过严格挑选的优质木材,由于体量巨大,先经临时开掘的山路,由民夫运送到最近的水源河道,漂流进入长江,然后顺着运河一路北上。
建设都城所需的另一种重要原料就是石材,产自北京周边的汉白玉色调浑白,质地均匀,体积较大,成为修建皇城的首选。
都城所需的物料,很多都是各地专供北京的。
运河边的苏州御窑,就专门为皇宫制作地砖,这种两尺见方的地砖以特有的黏土作原料,经过繁琐的手工工艺制作而成,从永乐时期开始,它就一直是紫禁城的专用品,用来铺设皇宫最重要的宫殿。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社会里,建设北京所需的任何一种材料,无不是品质最优,工艺最好,价值最高的,制作要求也最为严格,从宫城营建的第一天起,就有很多工匠的身家性命与这座建筑绑在了一起。
木、石、砖、瓦等建筑材料的准备,花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永乐十四年(),北京城营建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其中最为庞大的工程当属都城的核心建筑—紫禁城。
王子林:整个天空有三大星垣,居中的叫紫薇垣,紫薇垣就是紫宫,紫就是此的意思,宫就是中的意思,紫薇紫宫,就是此中,就是这个中心就称为紫宫,那么这个是天帝住的地方。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就有人把那个皇宫称为禁城,进而称为紫禁城。
处于都城中心的紫禁城,四周城墙高筑,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宫中有八千多间房屋整座宫殿格局按前殿后寝的礼制规范建设而成,前三殿包括奉天殿(后改称皇极殿、太和殿)、华盖殿(后改称中极殿、中和殿)、谨身殿(后改称建极殿、保和殿),用于朝廷大典及皇帝重要朝会。
后三宫为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用于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及生活起居之所。文华殿、武英殿、东六宫、西六宫则分列左右,严格对称。
宫殿设计所蕴含的礼制规范更是超乎想象,从台阶数量到大殿的尺寸,甚至小到一颗门钉,都不是随意安放。
在谨身殿也就是今天的保和殿背后,就安放着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汉白玉石雕,它长16.57米,宽3.07米,厚1.07米,重量超过二百吨,石料的开采就花了十多年时间,运送它更是费尽了周折。
巨大的方木拼接成旱船,从房山通往北京的沿途,开凿了无数水井,在泼水成冰的冬季开始运输。
有资料记载,运送这块巨石,共动用人力达两万六七千人,骡马头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中轴线把北京城和紫禁城分成了两半,凡是代表文的那些建筑,属于文的都在东边,属于武的建筑都在西边,这个就是儒家的最高的哲学思想,就是以一阴一阳之为道的思想。
当皇帝坐在宝座上面的时候,他的东边是文,西边是武,也就是阴阳,阴阳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天道,天道主生,也就是要求你统治者要效法天道,替天行道,推行仁政,把善施给普天之下,让老百姓都幸福、都快乐,这就是紫禁城营建的最高的思想。
营建材料堆积如山,规划设计细致缜密,无数工匠开始在这块几十万平方米的场地上有序施工,北京一时间成为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
永乐十八年(公元)十月,朱棣带领许多大臣并携带着各府部的印信入居新落成的都城。
四十年前,他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时,满目荒凉,40年后,他让这个城市变得光彩夺目。
营造北京城的十多年间,大明帝国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明成祖朱棣也从不惑之年走向了花甲。
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是朱棣钦点为迁都大典的日子,这一天的北京城红日东升,天朗气清,冰雪融化,朱棣在奉天殿接受群臣的朝贺。礼部主事萧仪曾这样描述这一场景:“九夷八蛮,莫不来廷,山呼之声,远迩欢动。”
与新都北京的华丽和热闹相比,南京却是另一幅模样,迁都之后,南京变成了配都,这里虽然保留了整套的中央机构,但各部门的名称之前都要加上“南京”二字。
然而,朱棣近二十年的努力只换来四个多月的兴奋,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紫禁城里最辉煌的建筑三大殿莫名其妙遭到雷击,三大殿在天火中化为灰烬,直到二十年后才得以重建。
这一场天灾引发了朝廷的地震,朱棣认为,天降灾难,一定是自己的执政出了问题,他不仅下令减免赋税,惩治失职官员,还取消了自己的生日庆祝活动。
朱棣死后,紫禁城金銮宝座上的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但这座百万民众为之付出巨大艰辛劳作乃至生命的北京城,这座耗费永乐皇帝无数心血和帝国巨额财富的紫禁城,一直成为国人的目光聚焦之所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枢。
之后近六百年中,除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这20余年外,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枢,今天,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已不再是昔日的皇家禁地,而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已经成为两千多万人口共同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13亿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家园。北京,它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也属于东方,属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