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小孩,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定会好好对他,不骂也不打他。”我们曾立下豪言壮语,期待新生命的到来。可是,当他真的来了,我们所有的好脾气似乎在慢慢消失。层出不穷的麻烦,以各种挑战我们情绪的方式出现。
他还在摇篮里的时候,他醒着,我们也醒着;他睡着,我们还是醒着。
他上学了,写作业时,他恨不得把作业本撕了,我们恨不得把他灭了。
他出去工作了,好久没回来,也没个信息。我们想跟他打个电话,又怕影响他的工作和生活。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把育儿之路走成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
为人父母真的这么难吗?
不,看过由沈世琴、王继堃、李闻天等著名心理学家著作的《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我们都可以轻松做父母。
本书由7个篇章组成,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青春期到离家独立,孩子可能出现的情况,本书都一一进行解析,并给出可行性的指导意见。本书还分析了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以及特殊家庭的孩子所面临的问题。
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京东¥65购买已下架通过学习本书,我们只要做好下面三件事,育儿之路就不会那么艰难。
认识和接纳孩子,做孩子的港湾
2岁的小林和爸爸妈妈逛街,路过玩具店时,他看上了一只蓝色的毛绒兔子。他兴奋地指着玩具,“我要,我要!”把刚刚爸爸妈妈买给他的一盒黏土都蹦跶掉了,他都没去捡。
爸爸妈妈捡起散落一地的黏土,说这个小兔子很可爱,但以后再买,今天已经买了饼干和黏土。小林不乐意了,在地上撒泼打滚,哭闹声引起很多人围观。
这令父母很尴尬:别人会不会觉得这孩子没有家教,他的父母很糟糕。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从事20年家庭治疗、儿童青少年家庭教育、父母课堂等临床心理咨询、讲座及培训的王继堃,在《从出生到独立》一书中写道:小林和父母的行为都不是很糟糕。
小林发脾气,只是他想并且马上要得到自己要的东西,他无法理解“合理、可行或延迟满足”之类的概念,而未发育完全的大脑,限制了他表达、承受情绪和感受的能力。这才导致了他闹情绪的行为。
除了经常闹脾气,孩子还会出现很多烦人的错误行为,比如将玩具丢得到处都是、在任何可以涂画的地方画画、把浴室弄得一片狼藉、不睡觉、粘人、害羞。
本书作者认为,“犯错”是孩子学习技能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的身心发育会制约着孩子的言行,出现一些在家长看来很严重的错误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家长需要摆脱错误的心态,不要对孩子抱有太高的期待,了解每一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行为和表现,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认识和接纳孩子的言行,做孩子的港湾。
当孩子知道自己拥有一个安全、稳定、随时能接纳自己的港湾,他才能更自信、坦然、勇敢地探索世界。如果这个港湾还兼具灯塔的职能,引导、协助孩子,提升孩子学习、社交、抗压抗挫能力,发展孩子认知、情感和意志力,将能更好地塑造孩子的人格。
引导并协助孩子,做孩子的灯塔
3岁的欣然,想要一个漂亮的洋娃娃。爸爸没有同意买,欣然立即嚎啕大哭。爸爸一见欣然哭成那样,就威胁道:“再哭,就不让你看动画片!”
欣然一听这话,更是在地上翻来滚去的。这动静引来了妈妈,妈妈不由分说,拉起孩子就打屁股:“每次都只会哭,发脾气,为什么不好好说话?”
欣然爸妈认定孩子天生性格如此,一不顺她的心,她就发脾气。最后,为了让孩子消停,只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从出生到独立》写道:乱发脾气,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某一个时期的本能反应。他们不能认识、命名自己的情绪,也无法表达出来,通常会以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尤其是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无法被理解和接纳时。
本书作者建议我们: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让彼此有一个缓冲的时间。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家长需要细心地观察孩子,当孩子无法给自己的情绪命名时,协助他命名、理解和接纳情绪,并引导孩子找出情绪的来源。
家长不要嘲笑、评判孩子的情绪,不暴力制止,也不轻易妥协。我们要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情绪,甚至是作为个体的自己,是被理解和接纳的。
我们要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追责、指责;教会孩子想要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有时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教会孩子等待,不是所有的东西,我们想要就能马上得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只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能清晰准确地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就能在遇到事情时,冷静而理智地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而,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反思及调整自己,与孩子建立优质的双向沟通渠道。
反思及调整自己,做孩子的榜样
一位妈妈在校门口怒斥自己的孩子,原因是孩子到了校门口才想起自己忘记带英语练习册。妈妈嘴上不停地蹦词,手在自己包里翻找车钥匙。她想骑车回去帮孩子拿本子,却连车钥匙也找不到。
恼羞成怒的妈妈只能继续朝孩子发泄怒火:“说过你多少回了,怎么不长记性,总是丢三落四,怎么不把你自己弄丢了……”
孩子手足无措地耸着脑袋,默默忍受妈妈的责难。
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性格懦弱,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
《从出生到独立》一书中提到:孩子的行为、情绪、健康、性格等,大多是跟着父母养成的,是孩子对父母言行的认同,并在日常接触中被潜移默化了。
饭桌上,我们的视线从手机屏幕转移到孩子的碗里,看到孩子那几乎未动的饭菜。我们抱怨孩子吃饭磨蹭的时候,孩子的脑子里可能还在打转:爸爸妈妈手机上有什么好玩的内容?我也想看看。
客厅里,我们窝在沙发里,目不转睛地刷着小视频,第N遍催促孩子关掉电视去写作业。孩子盯着电视屏幕,“知道了,我再看五分钟。”
盥洗室外,妈妈和孩子焦急道:“快点呀!我们都还没刷牙嘞,快要迟到了。”里面的爸爸怒吼:“催什么催!晚上不早点睡,早上又起不来,现在知道要迟到了?”
美好的一天,就在彼此焦躁的情绪中,闷声展开。每一个人都带着不快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我们伸出一根食指,指责、抱怨孩子时,别忘了,另外四根手指是指向我们自己的。它们正是本书反复醒家长的“自我觉察和反思”。
孩子的某一个言行举止,刺激了我们身体或心理上的某种反应,比如心跳加速、呼吸不畅、愤怒、尴尬。有一些反应很细微,有一些反应我们习以为常。这就需要家长们保持觉醒,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回想一下刚刚发生了什么、自己的看法和情绪是什么、有没有其他积极的想法。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不容小觑。父母能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反思并改正自己的言行,正确处理问题。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沉着冷静地解决困难。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人不能教育自己,就不能教育别人。”他认为,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用心了解和接纳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里,更有利于我们引导并协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家长们是否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反思和调整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
如果你正在因为孩子的事情抓狂,不妨拿起这本《从出生到独立》,探索孩子的成长规律,学习与孩子相处的小技巧。
让我们一起做不吼不叫、和颜悦色的好父母,享受温情的亲子时光。
本文由丽致成长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