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新方法、新公众:痛的沉淀与超越》当代艺术展,通过不同国家的3位艺术家作品,来反思战争,铭记伤痛。这其中,一位国际著名艺术家——玛纳什·卡迪诗曼的重要作品“秋之落叶”参展的背后,有着福中集团的积极推动与促成。
《新方法、新公众:痛的沉淀与超越》当代艺术展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办、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承办。展览将以色列艺术家玛纳什·卡迪诗曼的“秋之落叶”金属脸艺术装置、中国青年艺术家孟舒的玻璃艺术作品,以及日本友人松冈环带领日本、中国孩子制作的《南京的悲伤》黏土作品有机结合,以战争反思为主题,开展一次跨越时空、跨越民族的“艺术对话”。
江苏省委外宣办副主任杨力群,玛纳什·卡迪诗曼之子、以色列艺术家本·卡迪诗曼,日本友人松冈环,青年艺术家孟舒,清华大学教授、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以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彭锋,著名策展人杜曦云,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福中集团海外发展中心总监吕游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开幕式。来自俄罗斯、德国、印度、伊朗等10个国家的20名留学生和观众也一起参与了活动。开幕式由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主持。
作为这次艺术展上的特殊嘉宾,玛纳什·卡迪诗曼之子、以色列艺术家本·卡迪诗曼的到来背后,还有着一段文化交流的佳话。今年“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前夕,本·卡迪诗曼将其父亲生前创作的重要作品“秋之落叶”装置艺术中的4枚“金属脸”雕塑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一捐赠的背后,有着福中集团的积极推动与促成。近年来全球化发展的福中集团因为机缘巧合,成为此次文化交流的桥梁。福中集团一直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走出去”,在海外的北美的美国纽约、欧洲的德国柏林、中东的以色列特拉维夫、亚洲的中国香港建立了4个洲际总部,其中福中集团中东(以色列)洲际总部的顾问伊扎克·赛盖夫先生是马纳什·卡迪诗曼的挚友,年7月,伊扎克·赛盖夫先生来华期间,他和夫人一行专门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向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转达了马纳什·卡迪诗曼之子本·卡迪诗曼的祈愿——希望将其父的作品“秋之落叶”捐献给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完成其父亲生前的遗愿,并让更多人感受作品,共同追忆历史,珍爱和平,这一意愿的转达得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积极回应。
1月26日,经福中集团中东(以色列)洲际总部顾问塞盖夫将军协助,专程来宁的以色列著名艺术家本·卡迪诗曼,将其已故的父亲以色列雕塑家和画家马纳什·卡迪诗曼生前创作的著名作品“秋之落叶”赠送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馆藏。
马纳什·卡迪诗曼的作品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在以色列更是获得过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名誉院士奖,他的作品以极简主义为主,其中装置艺术代表作“秋之落叶”在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展出。作品从三厘米厚度的不规则圆钢板中切割出一万多个张着嘴、睁着眼、面部狰狞似呐喊哭泣的面孔,反应出对战争受难者的追忆及对战争的省思。
在本次艺术展中,纪念馆根据这4枚雕塑制作了近个复制品,设计成“金属脸”艺术装置,观众走进“金属脸”铺成的甬道,脚下发出“咔咔”声响,体验“二战”中生命受摧残的受难者的呐喊,反思战争。
黏土作品《南京的悲伤》《南京的悲伤》黏土作品是由中日两国学生用黏土创作悲伤的面孔。年,被称为“日本的良心”的日本反战人士、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女士,组织日本大阪的青少年用黏土制作了《南京的悲伤》艺术作品,通过展示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悲伤的面部表情,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今年3月,松冈环第98次来到纪念馆,带领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制作具有特殊意义的“黏土脸”雕塑。
纪念馆将中日两国学生制作的81枚黏土作品设计成“黏土脸”艺术装置,这些自由创作的悲伤的“脸”,唤起观众对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追忆,表达战争带来的疼痛在被记住的同时也的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
展览还展出了中国艺术家孟舒的《白夜》和《守望·相助》系列玻璃艺术作品,以这种特殊创作媒材的纯净与透明,让人心生希望,用这样通透的材质语言,来抚慰人心。
开幕式上,本·卡迪诗曼、松冈环、孟舒先后进行了致辞。本·卡迪诗曼在致辞中说,他的父亲玛纳什·卡迪诗曼在一个因战争及其众多受害者而闻名世界的国家长大,“秋之落叶”这一作品代表了所有无辜的受害者,揭示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也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惨绝人寰的暴行,所有人都必须铭记在心,保持警醒,避免灾难的重演。
“如果父亲还在世,能够亲自见证自己作品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出,相信他一定会非常欣慰。”本·卡迪诗曼感谢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为此次艺术展付出的辛勤劳动,也着重感谢了福中集团对艺术展促成与帮助。
江苏省省委外宣办副主任杨力群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当代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次当代艺术展,是对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新方法、新公众”的具体实践,希望通过这次超越国界和文化的对话,让人们在伤痕与记忆的沉淀中,感受到和平与未来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