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经常会见到一些与“鼎”有关的成语,如“三足鼎立”、“一言九鼎”、“鼎鼎大名”……
那么这些成语中的“鼎”,原本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吗?
接下来就探讨一下“鼎”的前世今生。
鼎的历史
鼎最初是古时的一种烹煮食物的器具,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青铜鼎。
青铜鼎出现后,因为铸造的成本高昂,所以就比较稀有,所以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同时也成为贵族地位的象征。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
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在秦朝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就逐渐失去了。
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有关鼎的成语
根据“鼎”的不同作用和含义,产生了很多的成语。
1、根据三足圆鼎,有了成语“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的势力对峙。
2、鼎是煮食物的器具,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有了成语“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3、鼎是古代贵族才能使用的,有了成语“列鼎而食”,“钟鸣鼎食”,“鼎铛玉石”,形容权贵的奢侈生活。
4、鼎被视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意义,有了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鼎鼎大名”,“春秋鼎盛”。
有关鼎的典故
因为鼎的贵重和权力的象征,所以在历史上鼎也成为了各国争夺的对象。下面就讲述一则与鼎有关的典故。
柳季论宝
春秋时期,齐国攻打鲁国,索要鲁国著名的岑鼎。鲁侯用别的鼎冒充岑鼎献给齐侯,请求订立盟约。
齐侯不相信这个鼎就是岑鼎,说:“如果柳季说这个是岑鼎,那么我就接受。”
鲁侯打算让柳季去说服齐侯,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国家的重器,而诚信也是我立身的根本,如今要破坏我立身的根本,来保全您的国家重器,这是我难以办到的。”
鲁侯只得献出岑鼎。
上文中的柳季,就是柳下惠,他“坐怀不乱”的故事最为人们所熟知,他也被人们视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
柳季因为封地在柳下,谥号为惠,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柳下惠”,他还是百家姓中“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鲁侯想通过欺诈来保全岑鼎,但柳季坚决不从,这是因为他把诚信看作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甚至高于生命,这就是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孔子和孟子都对柳下惠十分推崇,孟子更是称他为“和圣”,“百世之师”。
这些就是关于鼎的前世今生,欢迎各位朋友留言,写下您的见解。
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