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历史文化悠久,
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也是军事要冲,
是历史上南北交通的咽喉,
也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这里,
除了看不完、吃不尽的美景美食,
还有许多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
景泰砂锅制作工艺最初产生于明代,是景泰人民古老智慧的结晶,这门技艺曾养活过千千万万景泰人。年,景泰砂锅制作工艺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砂锅的生产地是景泰县芦阳镇西关村。这里的高岭土储藏量丰富,品质高、粘度好兼之周围又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村边的溪水四季常流,具备了良好的建窰条件,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砂锅制作技艺。砂锅烧制的技艺十分复杂,人们在山丘边掏挖坚固的土窑洞作为砂锅窑,于窑口两侧各置磨盘状的手工慢轮一组。慢轮台面厚约10厘米,直径40厘米,其下安装轴杆及轴套。砂锅制作所用原料为黏土、焦炭,其中黏土取用附近的白土、红土、黄土和青土混合而成。经打碾、推磨、过筛,以1:1的比例掺和形成“五合土”。艺人将“五合土”和水成泥,经反复捶打、踩踏均匀,埋放1—2天后,就可以制坯了。制坯时,艺人一边转动慢轮,一边用双手抟泥,放在模子上用木板拍打、专用器具抹平、刮削、捋捏,制成砂锅坯子,放置于太阳下晒干,于晚间入灶烧制。
砂锅烧制有专用的砂锅灶。砂锅灶为泥坯砌垒盘制,上方有三个并排的炉灶;炉灶底有灶眼连通下面的灶洞,灶洞贯通窑侧的土风匣。工人手拉风匣鼓风,充分燃烧灶内的煤炭。如今由于时代的进步,手拉的风匣早已经变为电动的鼓风机了;炉工放入灶沿上摆放的砂锅坯子,盖上陶锅焖烧。经多次挑转翻烧、出炉、撒焦炭、入暗锅上釉等多重工序后才最终成器。
为使砂锅不会烧裂,艺人对制作工艺的要求非常高,如一般要达到五合土“手捻如面、入口不碜”,即便是含在口中咀嚼也感觉不到碜牙;有的手艺人刚抟出的泥坯,甚至能够达到“细腻润滑、河中取水”的程度。
在饱受饥荒的年代,制作砂锅成为了旧时西关人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几乎景泰全县人口,均有过“肩背砂锅换粮食”的艰辛经历:许许多多的青壮年人甚至是小小少年,到西关打上价廉物美、保温耐烧的砂锅,远走定西、武威、中卫、靖远等周边地区,用砂锅换取粗米、杂粮,背回家里养活妻儿老小,以此艰难地渡过饥荒。可以说,曾经的西关的砂锅,给了千万个家庭生活的希望,救活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改革开放后,只有少数人坚持烧制砂锅,贩卖外地。然而,随着新型日常器皿的逐渐普及,砂锅逐渐湮灭于商品洪流之中。令人欣慰的是,景泰县文化馆积极开展保护、传承工作,支持传承人开展各种制作和讲习活动。不仅对原有砂锅制作窑址采取了严格的保护,制定了完善的保护方案,而且积极筹划改建新型砂锅厂,让景泰砂锅制作技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非遗传承——景泰砂锅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