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的发明是人类建筑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出现,让人类的居所变草苫泥垒为砖木结构,使人类的居住条件产生了质的飞跃。从人类发展史看,砖的发明起源于人类对火的使用,烧烤食物时出现了坚硬的地面,用火烧出了陶器,到商代早期最早的建筑陶器陶水管被烧制了出来。到西周初期又创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砖也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使用在了建筑上。在陕西岐山县赵家台发现的一批西周时期的空心砖和条砖,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砖。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是世界上小块实心黏土砖的王国。
保定的烧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无从考证,但从烧砖是从用火、烧陶而来的历史看,在时间上应该说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在保定南庄头出土的最早的陶器,历史距今至年前。这些陶片的陶胎壁厚约0.8至1.0厘米,按陶质可分为夹砂深灰陶和夹云母褐陶两大类。这些陶片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得到的地层和年代都确切的最早的陶制品之一。由这些陶片的质地推测,保定地区应当有更为久远的陶器发展历史,与此相同,烧砖的历史也会相当的久远。在保定出土的砖,最早是战国晚期的燕下都遗址出土的薄砖。与洛阳东周城出土的战国薄砖相比,洛阳战国薄砖的破片有时会被误认为瓦,制作还很原始。而燕下都的战国薄砖,已经形体正方,没有花纹,显然比洛阳战国薄砖已经有了很大进步。由此可见,保定一带的烧砖历史在战国晚期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年赫达·莫里逊拍摄的保定砖厂
保定的砖窑业很普遍,在保定城的周边以及各县都有规模不等的砖窑。那砖窑远看就像一个巨大的土堆,一般有两个拱形的门,正面的门是用来点火烧窑的,侧面的门则是用来装窑和出窑的,里边是一个略带弧形的巨大圆锥体炉膛,是用来放置烧砖的土坯的。同时,它又是砖窑的烟囱,烧窑时产生的烟就是从它的顶部冒出的。窑内的温度相当高,大约有上千度,烧窑的材料基本上是劈柴和煤。整个巨大烧窑工程由两位烧窑师傅主持,实行白天和晚上两班制,他们是烧窑的技术人员,通过观察窑洞内火的颜色来添加燃料,砖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烧窑师傅的技术和经验。
年赫达·莫里逊拍摄的保定青砖窑
青砖是黏土烧制的,黏土是某些铝硅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具有极强的黏性而得名。烧窑的第一步是取土。所用的土壤取自地表下二尺深的古土壤,这层土壤的颜色略深于地表土,它形成于大约八万至十二万年前。当时,地球气候温暖湿润,丰富的生物作用使这时期形成的土壤柔和而有黏性,是烧制砖瓦的上佳材料。把黏土挖掘出来,还要经过长达半年左右的露天堆积过程,让阳光照射、雪雨冻蚀,使其内部进一步分解松化,再经过手工粉碎、过筛,只留下细密的纯土。然后将纯土加上水滋润,牵着牛反复踩踏,或者是经过人力5到6遍翻泥和炼,把纯土变成稠泥,这一道工序对最后砖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由扣坯的工人将泥土翻填进木制的制坯模中,压实后,用铁线弓刮去多余的泥,把成形的坯扣在撒了一层细沙的场地上,这样既可以保证坯面的光洁,也可以防止坯子与地面的粘连。为了防止曝晒使砖坯出现裂纹或变形,在坯子半干的时候就要垒成胚垛,用苇箔覆盖,让砖坯自然风干。第二步是装窑。也就是把已经干透的土坯,一层一层地装入窑内。这也是个技术活,不仅每个砖之间要留有适当的缝隙,而且要在缝隙间放入一定的燃料,既不能多,多了会把土坯烧出瘤子,甚至把很多砖坯烧结在一起,成为废品;放少了则会因为火候不够,烧出的砖硬度不够,也会成为废品。这一切全凭烧窑师傅的经验和技术,因此好的烧窑师傅不仅待遇高,而且也是砖窑上最受尊敬的人。把土坯安放好后,还要用砖把装窑的门堵死,再用黏土泥把窑门外部封严。第三步是点火烧窑。一般情况下用于烧制青砖青瓦窑的燃料是煤,若在雨季有必要使用一些煤油或润滑油帮助点燃。在点火的开始阶段,从中心孔冒出的烟首先是白色的,不长时间后,就会变成黑色的烟,这说明火已经点燃了。然后必须用砖把中心孔堵塞,并涂抹砂浆进行密封。经十数天的烧制,坯体基本上已经被烧结,如果这时候慢慢熄火,外界空气进入窑内,坯体冷却后则显现的是红色,这就是我们常见的红砖。如果烧制青砖还要进行第四步冷却,在烧制青砖时,用富含铁元素黏土做成的土坯经过烧制后,铁的化合物氧化为红色高价氧化铁三氧化二铁,这样制得红色的砖若要烧制成青砖,在烧制完成后还要向窑内添加大量的煤炭,然后封窑约1天后从窑顶向下慢慢浇水7天,水蒸气和窑内高温的炭发生化学反应,密闭的煅烧窑内会产生大量的还原气体氢气和一氧化碳,它们把红色高价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又逐渐还原成为青灰色的低价氧化铁氧化亚铁,从而制得了青砖。坯体颜色是由坯体原料中铁、钛氧化物的含量决定的,含量越高烧成后呈现的颜色越深,它仅仅决定了坯体的颜色,不会影响到砖的质量。最后一步是出窑。当砖窑彻底冷却后,烧窑师傅把手背放在门上试一下,一般温度在60~70℃时,就可以把窑门打开,将已经烧制好的青砖搬出窑外,这就是青砖青瓦烧制的大致过程。
遇水可以化而成浆的泥土,经过反复的摔打,然后用模子雕琢成形,齐整方正,又用烈火煅烧,冷水浸淫,最后终于成为可以建筑楼阁亭台、可以雕花琢草的有用之材,并且再也不惧怕风吹霜冻,雨刷水冲,垒成万里长城保一方平安,盖成屋宇为人类遮风挡雨,驱寒保暖。砖的形成是这样,世界上成才的人物也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历练过程吧。
文章来源于《老保定丛书》(第一辑)——《保定老行当》,作者王磊,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保定老行当——砖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