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土壤质地分类制
国际土壤质地分类制(简称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是在年第二届国际土壤学会上通过的。国际制的七壤质地分类可以用表格来表示(见表3-8),也可以用等边三角坐标图来表示(见图3.6);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以黏粒含量为主要标准,要点如下。
(1)黏粒含量小于15%者为砂土和壤土质地组;黏粒含量为15%?25%者为黏壤土组;黏土类以黏粒含量在25%以上为标志,凡黏粒含量大于25%者为黏土组。
(2)当土壤粉(砂)粒含量大于45%时,均冠以“粉(砂)质”字样。
(3)当土壤砂粒含量在55%?85%时,则冠以“砂质”字样,如含量在85%?90%时,称为壤质砂土,其中砂粒含量大于90%以上者称为砂土。
在按照国际制土壤粒级分类标准进行颗粒分析,并得到土壤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后,即可以根据表3-8或图3.6确定土壤质地名称。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方法共将土壤分为12个质地类别。
在国际制质地分类的三角坐标图中,3条边分别为黏粒、粉粒和砂粒含量百分数。使用时,分别在代表砂粒、粉粒、黏粒的3条边上确定所测定土壤的3个粒级含量点,然后分别向其0%含量所在的边做平行线,所测定的土壤质地名称即为3条线相交点所在区域的质地名称。
2.苏联卡庆斯基土壤质也分类制
苏联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制(简称苏联制或卡庆斯基分类制)是在几十年研究基础上制定的。在分类原则中,卡庆斯基指出,分散土粒的性质不只是由其大小决定,还应该考虑颗粒的化学和矿物的组成成分,譬如,黏粒具有通透性差,毛管水运动极慢等不良的物理性质,但如果有胡敏酸、Ca2+或Fe3+参与作用,可促进土壤结构形成,大大地改善其物理性质;但是由于所形成的结构状态不同,其表现出的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又有显著的差异。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制充分考虑了不同土壤类型的发生发育特点和物质组成特性。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制是依据大量试验数据而制定的,科学性、实用性都较强。
卡庆斯基分类制包括3部分,即基本质地分类(见表3-9),详细质地分类(见表3-10)和补充分类(见表3-11)。
在获得土壤颗粒分析结果后,首先根据卡庆斯基分类制简表进行基本质地分类。应用卡庆斯基分类制简表分类时,首先确定所研究土壤的类型属于分类简表中的灰化土类、草原土和红黄壤类、碱化和强碱土类三大类型中的哪一类。可以用物理性砂粒(>0.01mm)和物理性黏粒(<0.01mm)两个粒级的其中一个进行分类。
在实际土壤质地分类中有以下几个步骤。
(1)先根据土壤的物理性砂粒(0.0lmm)或物理性黏粒(0.01mm)的含量,按照卡庆斯基分类制简表来确定土壤的基本质地名称——砂土、壤土和黏土。
(2)然后再把质地进行详细分类,将土粒粒级细分为6组:石砾(1?3mm)、砂粒(0.05?1mm)、粗粉粒(0.01~0.05mm),中粉粒(0.~0.01mm),细粉粒(0.~0.mm)、黏粒(0.mm),将其作为形容词分别称为砾质、砂质、粗粉质、中粉质、细粉质、黏质,按照其中含量最多的和第二多的从大到小的次序冠于基本质地名称之前(如粉质轻黏土、黏质-砂质轻黏土、……)。
(3)按石块含量再进行石质程度的补充分类,即把粒径大于3mm的颗粒含量分为非石质、轻石质、中石质和重石质四级(见表3-11).再将石质程度名称冠于详细分类质地名称之前,如“轻石质黏质砂质轻黏土”。
3.美国土壤质也分类制
美国土壤质地分类制(简称美国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常用等边三角坐标图法表示(见图3.7)。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代表黏粒(0.mm),粉粒(0.~0.05mm),砂粒(0.05~2mm)的零点0%,确定某一土壤质地时,根据测定的黏粒、粉粒和砂粒含量百分数分别在三角坐标图中找到相应的点位,向其相对应的底边(含量百分数的零点所在的边)做平行线,三条线相交处的区域即为该土壤质地。美国制和国际制土壤质地三角坐标分类法基本相似,使用比较方便。
上述3种国际上常应用的土壤质地分类制,尽管各种质地分类制在具体划分标准上有所差异,但分类基本依据仍以砂粒、粉粒和黏粒三大类划分。在分类标准方面,国际制与美国制很近似,而长庆斯基分类制则有本身的特点。卡庆斯基分类制不仅依据物理性黏粒(0.01mm)和物理砂粒(>0.01mm)两级相对含量,而且还考虑其他6个粗细不同的粒级含量,比较全面。而美国制和国际制两种分类则只考虑粒、粉粒和砂粒3个粒级的相对含量。卡庆斯基分类制考虑到粗细各级土粒在不同土壤类型(成土水热条件上的差异)发生发育的作用,相互关系,并将土类概括的分为三大类,并且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划分标准。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制的制定以苏联不同地带性土壤大量实测数据为依据,它充分反映了全境不同类型土壤质地分布规律,科学性较强;但是土壤质地的详细命名太长。我国国土的纬度跨度大,土壤类型多,成土条件和人为影响也较复杂,在使用卡庆斯基分类制基本质地分类时往往遇到所测定的土壤不在其简表规定的三大类土壤范围内的难题。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对土壤质地分类的基础研究,尽早制定出适于我国土壤特点的分类制。
4.土壤质地一田间目测法
土壤的质地影响土壤的通气、排水、升温等基本物理性质,对土壤的耕作的影响也很大。在田间(野外)考察时,往往需要及时了解土壤质地状况,用手摸目测法,可粗略地了解土壤质地类型。
在田间将预测土样放在手掌上査看土样颗粒粗细,并适当加水做成土条,根据土粒粗细状况及可塑性来确定土壤质地属性(见图3.8和表3-12)。
图3.8田间根据土壤成条状况确定土壤质地示意图
图中说明如下。
1型质地--砂:砂粒较大而均匀,不能成球,搓团时会自行散开。
2型质地--砂壤:刚可形成小团或小土条,但很易散开成碎块。
3型质地--轻壤:可以搓成3mm粗细小圆条,但易行成裂块。
4型质地--中壤:黏粒、砂粒大致相等,易搓成圆条,但当弯曲成环时,易裂开。
5型质地一重壤;易搓成条或弯曲成环,但表面有裂纹或环状园条压扁时有裂纹。
6型质地--黏土:易搓成条并形成环状,环状圆条压扁时也不发生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