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有云:一个人想发挥自身长处,有所成就,先要学会“掏空”内心。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老子将天地看作烧火用的风箱,正因它的中空,才能在鼓动时产生能量,越是鼓动,产生的能量便越多。
天地之所以能够化生万物,是因为有无穷的空间让万物生长。
若无虚空,则万物去亦。
放眼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有太多人为事业整日奔波。
有人为了生计,有人为了钱财,有人为了升职,唯一的相似之处就是:永远都停不下来,没有时间休息。
很多人升职加薪后,却是一身病,更不乏有劳累过度猝死者。
人生如碗,水满必溢,过度透支身体,必然倒下。
与其求快,不如停下,让内心空起来,劳逸结合方能事半功倍。
憨山德清曰:
世人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只懂得“有”的作用,却忽略了“无”的作用。
“无”即是空,让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欲速则不达,享受慢频率的空也是成功的一种捷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三十根条幅结成圆的中空,成就了车轮的用途;黏土留出中空的部分,成就了陶器的用途;开凿建筑时留出的空间,成就了房屋的用途。
事物之所以有用,有价值,皆因内在的“无”发挥了作用。
小和尚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开悟需要多久?
禅师说:十年。
小和尚又问:如果我加倍苦修呢?
禅师说:二十年。
小和尚很疑惑,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呢?
禅师说:永无开悟之日。
一味追求外在因素,而不重视内在的“无”,只会距离目标越拉越远。
人之有形,而人皆知人有用,而不知用在虚灵无相之心。
人是真实存在的,而人们只知道身体的作用,却不知道是内心成就了身体的价值。
事物因“实”而存在,因内在的“虚”而彰显价值。实外显,虚内敛,后者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做人不能一味求快,想要成功,必须重视内在的“无”,让内心空起来。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之所以能够与世长存,是它们不刻意追求长生,才能够获得长生。
万事不可强求,学会放下,放下自身执念。
老子说:以其无私,故成其私。
只有放下心中的执念,不去强求,才能获得成功。
明朝圣人王阳明龙场悟道,世人皆知其一,不知其二。
王阳明被贬龙场后,每日苦思大道,却始终无果。意识到大道不可强求,王阳明便决定放下执念,顺其自然。
就在当晚,王阳明于梦中悟道,一觉醒来自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有时候,越是强求,越是得不到。与其如此,不如放下心中的执念,让心灵空起来,虚实结合方能更进一步。
礼至于无体,乐至于无声,刑至于无刑,然后见道之用。
礼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的行为太过随意;乐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没有美妙的声音;刑法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没有惩罚。
所谓无中生有,唯有放下执念,掏空内心,才能达到目标。
纯阳真人在研读《道德经》第十一章时曾说:
此章要人外静而内动者也。车乃载重,腹内轮转之物,从举步至千万里,其形稳若泰山而无可撼,听其腹之转动,若周天移星换宿,周而复始,此阴阳变化之枢机。而车不知己之动,随轮之转也。
车能走多远,取决于车轮内部;人的行为,取决于内在的想法。老子亦指出,世间万物有无相生,看不见的“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故而,做人唯有“掏空”内心,做事方能事半功倍。所谓“掏空”就是让心回归本真、放下执念,在无我忘我的状态下做事,不为外物所动,如此才更容易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