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名为更多,第一眼印象让人以为题意是得到更多。
但实际讲述的内容,是指失去更多的更多。
人生中同样在不断失去某些东西。
从最初无忧虑的少年时光,到一头扎进社会的苦涩现实。
很难想象这部灰暗忧郁到令人不安的短片,出自执导过《功夫熊猫》、《海绵宝宝》等老少咸宜的喜剧动画导演马克·奥斯本之手。
但正如陈佩斯所说的“喜剧都有一个悲剧内核”。
而这部“更多”则是导演心中的那个悲剧内核。
短片的背景音乐同样充满着阴郁的冷色调,出自NewOrde乐队的《Elegia》。
音乐与故事内容完整契合,令观者沉溺在沮丧的情绪中,感受着生活中的色彩被逐渐侵蚀。
往往在经济萧条破败的时候,电影院的生意反而越加繁荣。
因为人们生活失去了希望,从而迫切需要心灵精神上的慰藉。
现实往往令人逃避,而这部短片带你直面其中的残酷。
在一个炫彩迷幻的世界中,有一个圆形视角。
仿佛一只眼睛在窥探着玩转轮游戏的几个小孩。
但被随之而来的闹钟声吵醒,世界呈现出黑白色。
灰暗的房间内,泥塑的主人公眼神黯淡无光。颇像外星人E.T.
世界的外部同样灰暗,耸立的无数高楼大厦,像是一座又一座的复制品。
狭小的窗口遍布楼体,天空已经被高耸的大楼遮挡而拥挤不堪,显得压抑无比。
巴士的车体上贴着“得到快乐”的宣传广告。
与之相对应的车上乘客却都低垂着双眼与嘴角,完全是一副与巴士广告相反的情景。
到了上班的工厂,人们都在低头重复着手中的工作。
他们所制造的正是之前巴士广告所宣传的快乐产品,产品上都有着笑脸的标签。
但机械劳作的工人们却沮丧无神,像僵尸一样只是重复着跳跃动作,毫无意义可言。
头顶是盛气凌人监督巡查的老板,快乐绝对不存在这座生产快乐的工厂之中。
下班回到灰暗的房间,梦境里又回到彩色的从前。
而闹钟响起,第二天再度乘坐巴士,前往工厂流水线。
短片处处在制造着一种疏离的反差感。
泥塑人的肢体并不像人类,更像是怪异的外星人。
无论室内室外永远灰暗的色调,见不到彩色。
不快乐的工厂工人制造着供人快乐的消费品。
看似矛盾的现状成为了心理的真实写照。这一切都显得沮丧又真实。
最后主人公拒绝了机械的生活,开始自己制造快乐的机器,研发出来后被命名为“极乐”(bliss)。
戴上后眼前成为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一切变得如此美好。
尽管一切只是虚假的幻想,但这款产品却在现实世界中畅销。
主人公成为了工厂的老板,压榨着手底下每日制作机器的工人,就如同他之前所遭遇的一样。
而此时他腹中的火光已经熄灭,他仅剩的一点光彩也已消失殆尽。
他所在的办公室远方出现了一个闪光,镜头不断拉近会发现,几个小孩玩着转轮笑声此起彼伏。
我们的视觉落在玩耍的孩子身上。
而最后镜头再次缩成一个圆形,焦点却停留在了中间那颗钻石上。
每一个角落都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占据,曾经纯粹的快乐早已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