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学院青促会ldquo科学院早

“科学院早八点”是省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启动的线上学术交流活动。

活动采用腾讯会议方式开展,以会员轮值演讲及互动交流形式,分享工作学习心得和成果转化经验,引导省科学院青年人才树立跨界思维,推动跨单位、跨板块、跨学科的交流与协作。

-05-13

李刚:靶向秋水仙碱结合位点的

微管蛋白抑制剂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其发病率在致死疾病中排名第二,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使得恶性肿瘤患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依然是研究热点之一。

基于秋水仙碱结合位点,团队设计了两个系列目标化合物,共合成75个化合物,均得到核磁氢谱、碳谱和质谱的确证。测试了化合物的细胞活性,筛选出3个具有纳摩尔级别的化合物。通过体外抑制微管蛋白聚集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实验表明,化合物的作用靶点为微管蛋白。通过进一步细胞流式研究,使细胞周期停滞在在G2/M期,从而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并且得到了3个化合物与微管蛋白的共晶结构,证明化合物与微管蛋白有氢键作用。进而团队研究了小鼠体内的抑瘤实验,表明化合物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研究其药代动力学性质。

-05-12

孙蔚旻:微生物介导的生态修复过程

微生物是地球关键元素循环过程的关键引擎,是联系不同圈层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纽带。孙蔚旻研究员近年以金属元素与生源要素耦联循环的关键机制为切入点,深入研究矿区环境下的微生物生存与适应策略,此次以“微生物介导的金属-生源要素耦联循环”为题,分享其研究成果。

报告先介绍了土壤生态修复团队的发展情况和研究方向,介绍了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的研究工作成果:(1)发现金属元素与生源要素的耦联循环关键过程及功能微生物;(2)解析耦联循环过程的地球化学机制;(3)构建生物修复金属污染体系。其中,团队的部分研究成果获得了创新性突破,开发了全新的分子生物学联用平台,揭开微生物暗物质面纱,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全新的硫氧化耦联锑还原过程的地球化学证据(ISME,),首次提出了矿区极端环境微生物三大生存策略理论(EST,),发现了自养而非异养是矿区生物固氮的主要途径,更新了学术界关于“固氮途径以异养为主”的固有认知(EST,)。这些研究成果同时也得到中国科学报等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