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七妈
幼儿园还有半个多月就开学了,最近带着3岁半的儿子体检,带着他照相,一起去买开学用的黏土、蜡笔……
做这些事的时候,我经常跟他念叨在幼儿园里要做的事情,目的是希望他能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步入幼儿园生活了。
而儿子却总回应:“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幼儿园的小朋友我都不认识!”
“在幼儿园,我不能看动画片,妈妈也不能跟我一起贴贴画了,我不要去幼儿园!”
作为幼师,我深刻地知道,孩子的“分离焦虑期”来了。
这个时候,家长可能会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幼儿园多好呀,有滑梯,有很多玩具可以玩,老师教你很多知识。”“上幼儿园能交到好多好朋友,多有意思啊!”
然而,大人不喜欢听的大道理,孩子其实也不喜欢听。尤其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他甚至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只会认为家长不理解“我”。
家长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然后开开心心的去幼儿园呢?
在知道怎么做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幼儿会出现“分离焦虑“?了解了这些,家长会更理解孩子的焦虑情绪,从而平和的去应对。
01什么是儿童“分离焦虑”
在《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分离焦虑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分离焦虑是指孩子因不愿意和自己的家人分开,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每一个即将入园的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的人,必然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通常表现为哭闹,抗拒,依赖老师,也有很多孩子在幼儿园一天都很乖,回家后发脾气,什么都要妈妈帮忙,不帮忙就大哭大闹。
02为什么会出现“分离焦虑”?
婴儿从出生后到成长初期,会出现两个阶段的分离焦虑。
第一阶段:7-9个月《儿童心理学》中指出,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8个月左右的幼儿会出现“物体恒常性”的概念。这是分离焦虑的最初阶段,会一直持续到一岁半左右。
“物体恒常性”的意思是说,任何物体都是永远存在的。比如,妈妈走了还会回来,你把眼镜藏起来,他还会去找。在这之前,也就是7、8个月前的幼儿,没有“物体恒常性”的概念,这个时候如果大人拿走一样东西,幼儿会认为消失了,或者妈妈走了,就认为不回来了,就会大哭大闹。
这个阶段的分离焦虑,主要来源是害怕离开父母。随着幼儿的认知发展,持续到一岁半左右,逐渐减轻。
第二阶段:3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去了完全陌生的幼儿园,见到不认识的老师和同学,对孩子来说又是一次新的挑战,分离焦虑情绪会再次出现。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在家得到了父母的保护,有较多的安全感,而当离开父母时,孩子会觉得不再安全,就会担忧,焦虑和哭闹。这也正是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心理背景。
因此,这一阶段的幼儿出现分离焦虑,主要来源于进入新环境。
总之,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家长首先不要过于担忧和焦虑,因为这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发育阶段。
03如何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认为,孩子幼年时得到父母越多的爱,将来他们越能够更好的独立。
所以,孩子在入园前,如果父母给予了孩子足够多的爱与安全感,跟孩子建立了深厚的依恋关系,孩子将会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在这个前提下,家长具体要做哪些事,来帮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来缓解分离焦虑呢?
1、跟孩子经常讲有关分别的故事
从现在开始,每天重复给孩子讲一个关于分别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最好是孩子和自己,故事的重点就是,妈妈会离开,但是一定会回来。
等到上幼儿园的那一天,真要和孩子告别时,也要反复讲这些话。
儿童教育博主“大J小D”,在她的书中也曾经提到过这个方法很有效。女儿小D入园后,看到妈妈离开了就大哭大闹,老师把她叫回去,她是这样安抚女儿的:“发生什么事了啊?哦,妈妈离开了,小D舍不得,觉得好难过,于是小D就哭了。小D哭啊哭,可是妈妈还是没回来,于是小D很愤怒,就开始大哭大叫,因为小D实在太愤怒了!(认可孩子的情绪,并给情绪命名),但是妈妈告诉过小D,妈妈离开后一定会回来的。”
她一直跟孩子强调,妈妈走后一定会回来的。
2、帮助孩子熟悉环境,用正向语言描述幼儿园
如果有条件,可以提前带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并告诉孩子关于幼儿园生活的细节。比如,在哪个地方上厕所,在哪儿玩玩具,洗手喝水要排队等等,帮助孩子对幼儿园有足够的了解。
在描述幼儿园活动时,要用积极、正向的语言引导,比如,玩耍,开心等等。而不是告诉孩子,不听话老师就不喜欢,不能调皮捣蛋等负面语言。
3、入园时:与孩子开心告别,果断离开
早晨接园时,我见过太多的孩子和妈妈一起撕心裂肺的哭。而这些孩子最后都是适应幼儿园生活最慢的,也是哭时间最久的。
妈妈抱着孩子越不舍得走,越会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
送孩子到幼儿园时,要时刻保持微笑,让孩子看到你对待分别这件事很平常。
最后告诉孩子:“等你午睡起床后,吃完加餐,妈妈就会来接你”,然后果断离开。(什么时候来接的时间要具体,比如做完哪件事情,不要直接说5点,孩子不理解时间概念。)
4、放学后: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多一些亲子互动
我们在送园时,通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白天在幼儿园很乖,没出任何状况,可是一看到爸爸妈妈来,孩子没有很开心,却是放声大哭。
这是前面提到的,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安全依恋关系的原因。孩子会把一天的情绪积攒起来,见到最亲近的人时才会释放出来。
《游戏力养育》一书中提到:“一旦这些情绪被释放出来,只要父母接受并欢迎这些情绪,孩子会感到心里的杯子已经被蓄满了,就不会再那么‘挑剔’和‘烦人’,就会重新回到合作的状态。”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学后给孩子一个热情的拥抱,接受孩子的小情绪,然后专心跟孩子玩一些活跃的亲子游戏,蓄满他的“爱之杯”。
04结语
其实,送孩子去幼儿园,父母是最难受的。送完孩子后,会无时不刻的惦记:孩子会不会想妈妈?那么小的人儿自己上幼儿园了会不会受委屈?会不会吃不饱?上厕所不敢跟老师说怎么办?......
父母更需要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所以,我们在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的同时,别忘记也要安慰好自己,跟孩子一起走上独立的道路。
附: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绘本推荐: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的一天》
《大卫上学去》
《魔法亲亲》
《逃家小兔》
《满满的安全感》
《汤姆上幼儿园》
我是一名“身兼多职”的正能量二孩妈妈:一名幼师,一个二年级小学生家长,还是一个幼儿园小班的家长。爱生活,爱读书,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