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山与城丨跨越千年的“匠心”传承大足石刻卧佛这样迎“新生”》
走进重庆大足石刻宝顶山沿石梯下行,穿过一片葳蕤的山林
一尊宏伟的卧佛石像便跃然眼前
石像向右侧卧睡
半开半闭的双眼中
透出一种安详宁静的神色
这尊名为“释迦牟尼涅槃图”的卧佛
是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一尊造像
在它身上
石刻艺术的瑰丽
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6月29日,大足石刻卧佛、小佛湾造像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这尊卧佛究竟有何特别?修缮工作将如何进行,又有哪些困难之处?重庆发布《山与城》第44期,带你一同走入宝顶山,聆听这尊卧佛穿越八百多年的呢喃。世界上最大的石雕半身卧佛凝聚古人智慧与匠心
八百多年前,南宋僧人赵智凤在大佛湾最核心的位置,以释迦牟尼为原型,开凿出了一尊半身卧佛,以表现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涅槃时,佛像神态安宁,18弟子在其身侧躬身肃立,依依不舍,其母与众眷属从天而下,赞其盛德。许多人疑惑,为什么佛身仅有一半,“只有身子没有脚”?对此,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表示,这其中,包含着南宋工匠们的智慧与匠心。“宝顶山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雕半身卧佛,佛像长达31米。其实,半身佛像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造像方法,但我们研究发现,工匠们在塑造这一佛像时,融入了极强的想象力。”她介绍,南宋工匠们想要极力凸显卧佛的雄伟,引导人们突破空间、从有限中想象无限,才只塑了半身像。也正是因此,大足民间对卧佛有“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的说法。
更令人感慨的是,八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尽心修补和维护着这座佛像。陈卉丽表示,至今,卧佛上还保留着许多历史修复的痕迹,例如黄泥、黏土等在当时最为先进的修补材料,可以看出,先辈们绞尽脑汁地保护和传承着这尊卧佛,“此外,在卧佛旁边的《九龙浴太子图》背后,还暗藏着一个排水系统,以减轻水流对佛像的侵蚀。”
修复难度高三大难题亟待解决
6月29日,卧佛的本体修复工作正式启动,这是大足石刻继千手观音造像后的又一处珍贵造像修复。据悉,因长期暴露在露天环境中,佛像已经出现了多种病害,整个修复工作预计将耗时8年完成,难度也比历时8年完成修复的千手观音更大。其中,治理水害、风化石加固、石质彩绘加固,成为了必须克服的三大难题。八百多年来,水害问题成为了卧佛最大的病痛——水不仅侵蚀破坏着石刻、滋生微生物,更是加剧了石刻的风化。“如果水持续危害着整体造像,那么本体修复工程根本无法开展。”陈卉丽说,“因此,年,我们正式启动了卧佛修复的前期治水工程。经过两年治水与观察后,这一工程取得了稳定的效果,但在之后的修复中,它仍是一个需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