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用独特的眼光观察物象,发现问题,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思考,解决问题。艺术作品不仅带给观众美感、启发与震撼,更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像艺术家一样创作”成为美术重要的学习方式。
作为初学者,想要创作一件肖像雕塑,最适合表现的对象是什么呢?
中国古代有很多带有肖像意味的雕塑,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塑造的人物特征鲜明,又如汉代《说唱俑》,其面部表情配合身体动作,显得生动有趣。近现代中国的肖像雕塑并不少见,为伟人及名人制作的雕塑矗立于祖国各地。如立于长沙市橘子洲头的《毛泽东像》、立于唐山市大钊公园的《李大钊像》、立于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周恩来像》等,这些作品可以称作中国肖像雕塑的经典之作。
李大钊像花岗岩钱绍武
怎样通过鉴赏走近艺术家、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以吴为山创作的肖像雕塑《老子》为例,怎样为老子创作肖像雕塑,表现老子的人物特征?“观察感知”是创作的第一步,首先对老子的生平、思想、著作等进行研究,在关于老子的传说中记载了老子的样貌:老子降生时早产,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这段文字既解决了对所雕塑人物的“观察感知”,也明确告诉学生这一过程的重要性。然后学生观看《老子》雕像,试着分析艺术家是怎样在作品中体现老子的人物特征的,除了“像”还有哪些需要艺术家思考的呢?吴为山是怎样通过创作雕塑表达自己感受的呢?
老子像青铜吴为山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知雕塑形象,用闭目不言的状态表达老子的志趣高邈,用留白的身体表达老子的超脱世俗,用长长的胡子表达老子的学问渊博,用泥块写意的手法表达老子天地自然的思想等。由此可知,文字到图像的转化并不是简单地图解,而是通过雕塑语言进行艺术的夸张,表达民族精神及作者思想,从而使对老子的刻画达到飞跃与升华。
教师创作肖像雕塑作品对教学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准备环节。学生观看一件肖像雕塑创作的真实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创作的过程,是学习创作的重要基础。作为教师,必须体会这一过程。以创作肖像雕塑作品《雷锋》为例:
电脑设计图(或草稿)
第一步,“观察感知”,即素材收集与构思。尽量全面地了解创作对象,对所收集的图片、文字等素材进行筛选,形成自己对创作对象的独到见解。
第二步,“体验思考”,即设计与制作小稿。这一步着重于将挑选的素材按照构思进行艺术创造,可用画稿辅助设计,在纸面上画小稿便于修改,充分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的感受是:雷锋是很精神的士兵形象,因此,身姿不宜过于臃肿,于是选择了单衣、单帽;而且,我所塑造的雷锋形象区别于战争年代的前线士兵形象,表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充满了对新时代的憧憬与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雕塑放大泥稿
第三步、第四步都是“创造表达”,即制作放大泥稿、翻制。既要忠实于所确定的小稿,又要对雕塑进行再创作、再深入,比如雕塑体量、雕塑塑造手法、雕塑材质选择、雕塑摆放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尝试。例如:我制作的放大稿体量大于真人,更凸显其榜样力量;又如在处理嘴角、眼神、衣扣等细节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推敲。
创作肖像雕塑需要哪些材料?
首先准备一个头像支架,没有条件的可以用一根筷子代替,这样可以保证雕塑不会在制作过程中倾倒;最好还要准备一个转台和雕塑刀;最关键的还是雕塑本身的材料,即雕塑专用的黏土、油泥或者免烧陶土等可塑性材料。
教师将关键步骤与技法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并运用。
第一步:“上大泥,勤转盘。”雕塑支架固定在木板上,雕塑高度两拳即可。
步骤1
步骤2
第二步:“找动态,量比例。”尽量将各部分先做成方形,头与胸方向不同。
步骤3
步骤4
第三步:“做五官,先画线。”把五官的位置用直线画出来,眼球、鼻子都是后按上去的,深入塑造时不要忘记“中线”。
步骤5
步骤6
步骤7
创作时怎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呢?学生在制作雕塑之前,先要进行草稿的设计。这一步虽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作者对所塑造对象有何看法、对作品有什么设计等,可以通过草稿来进行制作前的体验,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草稿进行讨论研究,进一步改进自己的设计。
学生作品
总之,像艺术家一样创作肖像雕塑,可以说是经历“观察感知—体验思考—创造表达”的过程。这当中最难的是“观察感知”,观察不到就感受不到。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对比思考、类比思考、抽象思考等。
对于初学者而言,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是最重要的,这正是像艺术家一样创作迈出的可贵的第一步。
内容节选自《中国中小学美术》年第3期
《像艺术家一样创作——谈肖像雕塑创作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