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泥塑能力的发展—
观察记录
中班的宁宁非常喜欢美工区投放的新材料--超轻黏土,玩黏土成了宁宁这段时间最喜欢的活动……
案例描述
4月中旬,中(三)班的美工区里多了好几盒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幼儿都很喜欢玩。第一次玩这种黏土时,宁宁小心地从盒子里抠出一小团黏土,放在手里看了看,攥在手里捏一捏,感觉软软的,闻起来还有一股香味呢。宁宁很喜欢玩黏土,这段时间尝试了多种玩法:有时搓成很长很长的“面条”;有时放在桌子上拍拍扁;有时还会把不同颜色的黏土揉在一起,做成彩色的球……但此时宁宁的泥塑还很少出现完整的作品,常常是她觉得做出来的东西像什么就是什么,即便说自己做了一个小人儿,肢体也往往不完整,缺手少脚。
(一)换一换手的位置
“五一”假期,宁宁跟随父母参观了蜡像馆那些不同造型的人物给宁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5月4日的晨间活动,宁宁对老师说自己想用黏土做一个小蜡像,老师肯定了宁宁的想法,并请她做好以后与大家分享。
宁宁随手拿了一盒黏土,先掰出一部分,用手揉成一个大圆球,用瓶盖压成圆饼状;再搓出一个小圆球,放在刚才做好的圆饼边上,用瓶盖压一压,两个圆饼就连在了一起,大圆饼在上,小圆饼在下。接着,宁宁又掰出一些黏土,放在手心里,搓成中间粗两头细的棒状。宁宁把棒状黏土捏在小圆饼的一侧,做成蜡像的一只“手”。之后,宁宁用同样的方法做了另一只“手”和两条“腿”。宁宁看了看自己的作品,觉得两只“手”的位置有点别扭,于是把两只“手”捏在了上方大圆饼的左右两侧。完成了作品,宁宁把小人捧在手心里,兴奋地展示自己做的小蜡像。
分享环节,老师请幼儿一起欣赏宁宁做的小蜡像,并给宁宁提提修改意见。聪聪一边举手一边说:“手长得太上面了。”菁菁说:“它的头太大了。”大家纷纷赞同这些意见。老师总结说:“大家说得真好。宁宁做的小蜡像很漂亮,但是手的位置不对,应该再往下一点;头做得那么大,身体却那么小,两条腿一条长一条短,走起路来就一瘸一拐了。下次请宁宁把蜡像的身体再做大一点,两边的手脚要找对位置,还要对对齐,好不好?”宁宁点了点头。
(二)头部比例和手的位置
5月9日下午的自由活动,宁宁又在美工区用黏土做小蜡像。这一次,她先揉出一个小圆球,用瓶盖压扁,再揉出一个圆球,用瓶盖压扁,两个圆饼差不多大。宁宁想了想,又把两个圆饼揉在一起,合并起来搓成了一个大圆球,再压扁。随后,宁宁又做了一个新的小圆饼,放在大圆饼上,做成蜡像的“头”。接下来,宁宁用一只手在桌面上来回搓条状黏土,每搓一条就往小蜡像的身上捏一条。不一会儿,小蜡像的“手脚”就做好了。这一次,左右两边“手’
的位置比较协调了,但手脚的长短粗细各不相同,而且两条“腿”的位置捏在了同一点上。
老师表扬了宁宁,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小蜡像两边的手和脚,一边这么长,一边这么短?”宁宁说:“就是这样的。”
(三)手脚长短差距变小了
5月12日,宁宁又在美工区做了一个小蜡像。老师发现,宁宁做的小蜡像手脚还是一边长,一边短。老师问宁宁:“你看这个小蜡像,手脚一样长吗?”宁宁说:“这边长一点。”老师继续问:“不一样长,会怎么样呢?还能走路吗?哦哟,会摔倒的。”说着,老师做出了一瘸一拐的动作。宁宁重复着“一瘸一拐’这个词,还发出了咯咯的笑声。接着,老师站直身体,双手合并向前伸直,请宁宁仔细观察身体两边手和脚是否一样长。宁宁看了一会儿,说:“是一样长的。”
老师说:“请你动动小脑筋,能不能让你的小蜡像手脚一样长呢?”宁宁回答:“嗯,可以把这里(较长一边)弄短一点。”说着,用手扯下较长的手和脚,重新搓成短一点的棒状捏上去。但两边的手脚长度还是不太一致。
接下来的几天,宁宁又断断续续做了几个小蜡像。起初,两边的手脚仍然存在长短不一的问题,但在老师的提醒下会马上重新做。几天后,小蜡像手脚的长短差距明显缩小了很多。
(四)还可以加上眼睛
5月18日的角色游戏中,老师制作了一个背景板,鼓励宁宁把之前做的几个小蜡像摆在背景板上,开一家蜡像馆。蜡像馆开张后,宁宁更加认真地做小蜡像了,但是蜡像馆好长时间都没有一个客人光顾。于是,老师邀请糖糖带着自己的“宝宝”来到新开的蜡像馆。糖糖看了一小会儿,就准备走了。老师问她:“怎么这么快就要走呢?”糖糖说:“不好看,宝宝不喜欢。”老师继续问:“哪里不好看?”糖糖说不出来,转身走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宁宁玩黏土的次数减少了。
5月20日。老师在美工区粘贴了一些泥塑小人的作品图(每张图上都有五官精致、身着衣服、色彩丰富的泥塑小人),鼓励宁宁和其他幼儿仔细观察、对比这些泥塑小人和自己作品的差异。老师还投放了一些珠子、扣子、豆子、半成品的“眼睛”等材料。起初几天,宁宁的泥塑作品并没有什么改变。6月3日,宁宁拿了两颗很大的半成品“眼睛”贴在小蜡像的脸上。显然,这双“眼睛”太大了盖住了大半张脸。接下来的一周,宁宁都会给小蜡像安上“眼睛”,但眼睛的大小都不太合适。
案例剖析与解读
案例中,宁宁泥塑能力的发展大致可从肢体是否完整、面部细节的出现两条线索来分析。
阶段一
起初,宁宁对超轻黏土充满好奇,尝试用各种手部动作感受黏土的触觉和形状变化,以自由探索和玩耍为主,特定目的性不强,因此少有成品。
这一阶段的宁宁,往往还是行动在前,做的东西像什么就是什么。偶尔做的小人肢体也不完整,或少手或少腿脚,且宁宁自己尚未意识到这一点。
阶段二
“五一”假期后,宁宁基于参观蜡像馆的经验,提出用黏土做小蜡像,宁宁已经开始有目的的泥塑活动,且基本能将自己的想法用材料表现出来。这一阶段,宁宁的泥塑人物肢体已经基本完整。
一开始,宁宁的泥塑人物虽然肢体完整,但四肢位置不准确,且两边手脚长短不一。即便在老师提醒下,宁宁也难以意识到这一问题。
其后,宁宁发现了手的位置、头部与身体的比例都需要调整。进而,在老师提供的支架下,宁宁通过观察人的手脚长短是否一致,意识到四肢应对称且长度一致,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至此,宁宁无需成人提醒,泥塑人物两侧手脚的长度差距已得到明显的控制。
阶段三
宁宁遇到了新的问题,同伴并不喜欢她做的小蜡像,因为不够漂亮。究其原因是宁宁的泥塑作品缺乏细节表现。老师通过作品展示的方法,鼓励宁宁观察自己作品和展示作品的差异,该支持策略不久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6月3日这天宁宁开始尝试在泥塑人物的面部加上“眼睛”这一要素,尽管眼睛相对面部过大,且两只眼睛的大小也可能不一致,但是宁宁已经开始注意到泥塑的细节了。
对幼儿来说,泥塑人物的整体结构发展在前,面部细节特征发展在后,且多以眼睛和嘴巴为先。而细节特征的出现,往往与幼儿的观察水平、手部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等能力相关。从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看,幼儿泥塑人物的发展可观察到若干个具体阶段,而每一阶段的发展时间长短不一。从泥塑人物四肢不完整到完整,从两侧手脚长度不一致到基本一致,这些都能在老师提供适宜支持的前提下。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快发展;进入细节特征的塑造之后,即便有一定的环境支持。却不一定能够快速取得明显的进展。由此可见,对于最近发展区的认识,应避兔“每个最近发展区的发展,都会有比较接近或一致的时间间隔”的偏误观念。
教师观察与支持
(一)看到作品背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能力
幼儿的作品,不仅是幼儿创造性的表现,也是幼儿个体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反映,泥塑作品也不例外。在教育实践中,一些老师看到不合自己期待的幼儿泥塑作品时,往往会采取手把手分步骤教授的策略,而很少顾及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局限。这样一来,泥塑就可能变成一种单纯的技能练习而非幼儿的探索活动。事实上,重视泥塑活动背后幼儿的个体经验和认知发展,不仅能够发展幼儿的泥塑能力,而且经由泥塑能够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案例中,老师在发现幼儿无法意识到“人体两侧手脚长度一致”这一问题时。并未用指令式语言要求宁宁做出调整,或者采用技能性训练,而是通过亲自示范等策略帮助宁宁理解这一点,在改变宁宁认知的基础上支持其对泥塑人物肢体进行调整。
(二)运用同伴策略需考虑同伴的能力水平
研究表明,同伴策略对于幼儿发展往往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老师也普遍偏好借助同伴策略实现激励、安慰及树立榜样等。但在应用这一策略时,可能会忽略对同伴能力的考量,甚至借“同伴之口”行“教师强制之实”,这与传统的“教师中心”并无实质差异。
案例中,老师也多次采用同伴策略。第一次,老师请所有幼儿评价宁宁的泥塑作品缺少了什么,帮助宁宁意识到自己作品中的问题,取得了成效;第二次,老师请糖糖去宁宁的“蜡像馆”,期待她能告诉宁宁“蜡像”不好看的问题在于缺乏面部细节特征等,但并未成功。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中班幼儿普遍难以意识到泥塑作品中面部细节特征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
扫码添加沐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