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玉玉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火烹时代
火烹是最原始的一种烹饪方法,即将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用火直接烧烤至熟。《礼记》将这种远古的烹饪方法总结为四种,即炮、燔、亨、炙。“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灾,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亨,以炙。”
(《礼记礼运》)燔和炙都是直接在火上烧烤食物,而炮是将食物涂上泥土或用树叶、树皮包裹后再置于火上烤烧。关于“亨”(即烹)的方法,尚有争议。
《礼记》节选石烹时代
由于野生兽畜繁衍周期长,人类的狩猎工具原始落后,肉食来源有限,逐渐地不适应于人口增长的需要。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在食源开发商另辟蹊径。因而,使谷粒熟化,是当时的一个现实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古史考》载:“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
《古史考》节选这就是石烹法之一,即在石板或石块下生火将其烧热,上面放置谷粒进行焙炒至熟。这可能是最原始的谷物烹饪方法。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掘了一套谷物碾磨工具,包括一个石磨盘和一根石磨榉。这一发现向我们提示,当时的谷物加工方法是将谷物放在石磨盘或较平的石面上,手执石磨棒或石球、石饼等进行反复研磨,将谷物脱壳。
上述石烹法不仅见于新右器早期的氏族社会,时至近代,我国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熟化食物。如云南省的独龙族、纳西族地区,曾将一种圆盘形石板,置于火塘之上,在板上进行烙饼。
石烹法唐代《岭表录异》云:“康州悦城县北百余里山中,有樵石穴,每岁乡人琢为烧食器,但烧令热彻,以物衬,置之盘中,旋下生鱼肉及葱韭酱菹之类,顷刻即熟,而终席煎沸。”
现今我国西北地区,甘肃、陕西的一些地方仍流传着一种风味食品,称之为石子馍,即把鹅卵大小的石子放在平锅里,置火上加热,再将制成的饼胚放在石子上,先烧热石块,然后将热石块投入桶中煮食物,最后盛有食物的木桶面再铺以烧热的石子,焙烤至熟。以石烹法煮食物,突破了原来直接烧烤食物及石上焙炒谷粒的局限性,经水煮熟的食物适口性更好,更易于消化吸收。
石子馍陶烹时代
陶器的出现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由此而进入新石器时代。夏代(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后氏时。昆吾作瓦,以代茅茨之始。黄帝时代(四千多年前),《释名》(汉熙)“灶,造也”,即创造食物。神农之世(六千多年前):现代考古学证明,约距今一万年前,已有简单的陶器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人们获得定居生活,从而为人们从事原始手工制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其用于耕作是非常有效的。关于陶器产生的具体过程,曾纵野认为:最初人们按照生活需要,用藤条、树枝编结成各种胎型,涂以黏土,在阳光下晒干。
陶器文化随后,人们又发现成型的黏土无需内部编织亦可烧制成器。故仅用黏土捏制成型,在火上焙烧,便成陶器。陶烹法主要有蒸、煮、熬、炖等种类。炊煮食物是最早的熟化方法,即在陶器内盛水,加入食物,下面烧火煮制。使用的工具主要是釜、鼎、鬲、學、鬻等。其中鼎主要用于煮肉;鬲与學主要用来煮粮食:犀后来成为饮器。陶甑的出现是烹饪史上的又一个显著的进步。其形状多种多样,有的似盆、有的像罐:有的带耳,有的加盖,但所有的甑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构特点,就是底部有许多穿孔。
有了甑,就可以蒸制食物。使用时,将装有食物的甑置于盛水的罐上,罐的下面生火,水沸产生蒸汽,蒸汽经穿孔入甑,将其中的食物蒸熟。较之于煮,蒸法的优点很多。首先,蒸法渗入食物的水分较少,食物成分不溶解于水中,因而可更多地保持食物的原形、原味。其次,蒸的过程中,由于加盖面隔绝了氧气,从而减少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各种维生素,因氧化而遭到的破坏。再者,蒸法可做出干饭。干饭不但易于充饥,而且外出携带也更方便。
青铜鼎夙沙氏为我国东部沿海之滨的一个部落,这里的人们世代濒海生存,经常接触潮汐留在海滩上的盐层,故知其味而食之。夙沙氏当时势力甚大,为“霸天下者”,很受人们的尊敬。罗泌《路史》考证“今安邑东南十里有盐宗庙”,该庙正是为祭祀夙沙氏而建的。
盐的生产和食用表明古代人类的饮食自此进入了真正的烹调时期。再者,盐可促进胃液分泌,它与胃酸相结合,加速了对肉类的分解,从而促进了消化吸收,增强了人类的体质。盐中含钠,钠在心肌及其它肌肉的运动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动力要素。钠在神经兴奋传递中担负着造成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的重要角色。
参考资料《中国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