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广州番禺区南村镇员岗剑父小学、南村镇侨联中学联合开展“走近非遗传承人弘扬乡贤名人精神”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代表拜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之龙船头尾雕刻工艺项目传承人崔俊贤师傅。
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崔师傅的工作室。崔师傅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介绍岭南龙舟。他说,龙舟也有各自的特性,就像人的性格,岭南龙舟面容较为慈祥,而北方龙舟较为好斗。
崔师傅带同学们参观后,拿出工具,给同学们示范了龙舟尾雕刻工艺。当崔师傅拿起斧子直接向木头砍下去时,同学们惊叹道:师傅,您不用量度一下,砍坏了怎么办?崔师傅笑着说:“心中有图,手里有数”。
崔师傅说,他的制作工具大多都是亲手制作的。首先,把斧头看出龙尾大致形状,接着用自制的画线工具把位置定好,用锤子、雕花凿雕刻尾部的龙旗装饰,再用自制的抛光刨磨平,然后用师傅亲自设计裁剪好的蛇鳞形状卡片在平滑的龙尾上绘画统一形状的花纹,最后雕塑出凹凸的立体效果。整个过程,他十分专注,动作一气呵成。
崔师傅表示,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寂寞的,也是无功利的,能坚持下去主要要靠兴趣。在描绘龙舟花纹鳞片的纹样时,崔师傅跟学生解释:鳞片有两种,有圆的和长带尖的。圆形状叫“鱼鳞”,它使龙舟看起来更优雅,而他正在绘制这种带尖的叫“蛇鳞”,这种龙纹寓意龙舟更轻快。
师生还观察到崔师傅现场展示的成品龙尾是卷的,而他现在示范雕刻的龙尾是直的。对于师生们的疑问,崔师傅耐心解释:现场展示的成品龙舟尾叫“芙蓉尾”,而他正在做的是直尾,叫“菜叶尾”。崔师傅还介绍了龙头的制作原材料等知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拿着笔记本记录,有的还拿起画本写生。
看了崔师傅的示范后,同学们用黏土自己创作“龙舟”。崔师傅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他告诉同学们,龙舟逼真灵动雕刻的精髓在于神韵,外形结构独特:骆驼额、马脸、虎口、麒麟鼻、动物的鬓毛。师生记录要领,探讨研究提升作品质量的制作技法。
据了解,举办本次活动旨在增强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教育。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通讯员:王俏瑜、罗健仪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肖桂来通讯员:南村镇员岗剑父小学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