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靖
时间一定在吐峪沟村打了一个盹,让这里的一切原始而纯粹,宛如世外桃源。
▲吐峪沟在火焰山脚下
鄯善县的地名,带“沟”的地方一定既有山谷又有河流,也一定是风景上佳之处。吐峪沟是鄯善三大“沟”中最为出名的“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秘境。千万别以为它只是一条沟,其实它有多年的悠久历史,自然风光险峻奇幽,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在此汇聚融合。
吐峪沟的精华风光和人文,主要集中在吐峪沟村。
▲棵棵古桑树洒下片片绿荫
▲天山雪水汇聚的小河从村里穿过
走进吐峪沟村,一棵棵树粗大的古桑树像一把把遮阳伞,即使太阳再烈,只要站在古桑树下,便有了丝丝凉爽。天山雪水汇聚的小河从村中蜿蜒而过,带来了生机和灵气,小河虽然不宽,但经过之处“浸润”出连片绿色,连成线的是青杨、桑树或榆树,连成片的是葡萄、哈密瓜或西瓜地,与寸草不生的赤色火焰山及荒凉的戈壁滩形成鲜明对比。
▲村里的房子都是生土建筑
▲就地取材的生土房特色鲜明
▲房子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
房顶“以木材为骨、以草席为皮、以黏土为肉”
▲有的民居底部架空,可通行人
▲葡萄晾房多建在屋顶
村民的住宅多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每户人家一般分前后两院,前院为生活起居空间,后院一般圈养牲畜。黄黏土是他们建房的主打材料,因为吐峪沟黄黏土丰富,干旱少雨,用黄黏土“捣”成的房墙风干后强度和韧性俱佳,这种用未焙烧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黏土为建筑材的房子叫“生土建筑”,经济实惠,冬暖夏凉,因为完整保存了众多“生土建筑”,吐峪沟有“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民居房顶也有特色,首先以粗大的木材搭好骨架,再铺上草席,然后把黄黏土与草絮混合后铺在草席上,因为吐峪沟极少下雨,所以房顶无需防水。“以木材为骨、以草席为皮、以黏土为肉”的房顶隔热效果好,人甚至可以在上面行走,是度无死角的“全景阳台”。
吐峪沟位于火焰山南面山脚下,夏天非常炎热,但只要太阳一落山,凉意就从四面八方涌来,所以,入夜后在房顶纳凉是惬意的事。仰望夜空,繁星闪烁,不时有流星划过天际,此时,你会感觉浮躁的内心变得无比宁静。
▲葫芦是寓意吉祥的门前装饰品
吐峪沟民居的门大多都有图案,门上绘制了流云、植物或羊角状图案,线条流畅华美,几乎每扇门都是一幅精美作品。门框上还有花卉状、水果状、几何状等形态各异的门当,与古楼兰出土的木器极为相似,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粘土房的窗户都是清一色木窗。窗棂风格各不相同,有中式雕花窗棂,也有西亚弧形窗棂。多种风格混合,印证着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汇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居民。
▲不少游客前来观光
▲古民居依然有人居住
▲村子苍凉古朴,宁静安详
▲游客在村里小憩
正因为特色鲜明,早在年9月,吐峪沟村就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当时新疆唯一获此殊荣的村落。年12月,被命名为“中国首批传统古村落”,年,被确定为“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示范村”。
上天无疑给了吐峪沟村慷慨的恩赐。火焰山虽然寸草不生,却生成了吐峪沟大峡谷险峻奇幽的绝美风景。大峡谷全长约9公里,火焰山海拔.7米的最高峰坐落于此,山脊粗犷的五彩断裂脉络,定格了着地壳变化时瞬间的动感,大漠狂风刻出的道道沟壑,宛如熊熊燃烧的火焰。峡谷两端的高山雄奇险峻,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山岩传说是女娲“取南海之水,炼五彩之石补天”的地方,呈现红、黄、褐、绿、黑多种颜色,令人叹为观止。
▲吐峪沟大峡谷中的千佛洞
▲千佛洞是吐峪沟的文化“名片”
千佛洞是深藏于吐峪沟大峡谷中的瑰宝。在唐代,千佛洞被称之为“丁谷窟”,开凿年代为两晋、前凉,延至唐代,距今有多年历史,主要窟群有4处,沟东、沟西各2处,存世洞窟94个,编号洞窟46个,是吐鲁番地区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窟存遗址最多的石窟之一,也是新疆“三大石窟”之一。年,考古人员在石窟寺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了难得一见的唐玄奘翻译佛经手抄版----《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另外还有公元十世纪回鹘人出资修建的佛堂,佛堂中有漂亮的金箔菩萨像。唐玄奘手抄佛经及回鹘人修建佛堂的发现,证明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吐峪沟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汇聚之地。
很多去过吐峪沟的人说,吐峪沟没看头,只有土房子和树;也有很多去过吐峪沟的人说,吐峪沟很神奇,就像世外桃源,原始而宁静。
的确,吐峪沟就像一个穿着朴素不善言谈的文化人,只有懂他,才能触摸他深邃而博大的内心世界。
小贴士
1、门票:30元/人,湖南身份证享受门票半价优惠;
2、营业时间:8:00-21:00
3、千佛洞目前在维修加固,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