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据测定,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烧成温度一般在-℃之间,最高者不超过℃,但南方的硬陶的烧成温度较高,大体在℃左右。
烧成后的陶器常常呈现出红、灰、黑等颜色,还有极少量的白陶。陶色的差异与陶土的成分、陶窑结构、烧造技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那么,陶器是如何呈现出红、黑、灰、白等颜色的?
一、红陶
大多数陶土中含有一定量的铁元素,烧制时如果能让空气与之自由接触,就会形成氧化气氛,铁元素就会被氧化称为三氧化二铁,从而使陶器呈现出红色。
因此,如果陶土中所含铁元素比较多、在露天烧造或用敞口式的陶窑烧制,就很容易烧出红陶。
红陶最早的陶器,可能是在露天柴堆里烧造的,如老官台文化早期的陶器,具有硬度小、火候低、陶色以红或褐色为主等特点,但是陶器表面陶色不均匀,常常夹杂着灰或者褐色斑,可能是陶器与燃料直接接触而引起局部渗碳或熏烤所致。
此外,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窑,形体小、构造简单。烧陶时,可能不封闭窑顶,陶器主要是在氧化焰中烧成的,所以陶器多呈现出红色。
二、灰陶
在烧造过程中,如果通风不畅或在烧制末期封闭窑顶,就会因为供氧不足产生还原气氛。坯体中的铁元素就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陶器的颜色就会呈现出灰色或者深灰色。
灰陶考古学家推测,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陶窑,窑顶可能是半球形的。这种结构的陶窑,有利于提高烧成温度,控制烧造过程和最后的封窑而形成的还原焰,故陶器多呈现灰色或者深灰色。
三、黑陶
黑陶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关于黑陶的制作工艺,可能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
用烟熏法进行短期渗炭,就是在烧制即将结束时,用泥封窑顶和窑门,并在窑顶渗水,从而使窑室内产生浓烟,烟中的炭很快渗入炽热的坯体孔隙中,从而将陶器熏黑。
龙山文化黑陶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黑陶,胎质较为致密。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可能就是用这种工艺制作的。
第二种方法:
由于陶土中羼(chàn)有较多的植物茎、叶、壳等,在烧制过程中,植物炭化,从而使陶胎呈现出黑色,但胎质较为疏松。
也有些则是直接在陶泥中羼(chàn)和炭化的稻壳,从而形成黑陶,胎质较为紧密。这种方法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的一些新石器时代文化中。
河姆渡文化黑陶此外,美洲印第安人还有一种黑陶工艺,方法是把陶坯放在松脂烟的大火焰上熏烤,烧成后的陶器色黑、光滑,并且坚实。
四、白陶
白陶在 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的罗家角遗址、大溪文化和商文化中,有少量的发现。
白陶这类陶器,主要是用氧化镁或氧化铝含量较高的黏土制作的。这种黏土的成分,与瓷土或高岭土相近。由于含铁量很低,烧造时如果不有意渗炭,一般就会呈现出白色。
五、陶器与考古学
对于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及历史学家来说,陶器研究有助提供资料去窥见古文化的情况。
陶器既耐用又脆弱,从即使其他耐用性较弱的工艺品已经完全腐败至无法辨识,它们仍然存在可以看出其高耐用性。与其他证据组合起来,陶器工艺品的研究对于制造陶器及掌握陶器技术的社会的组织、经济情况及文化发展的理论发展有帮助。
陶器修复与研究陶器研究亦有助推论出有关文化的日常生活、宗教、社区关系、邻舍态度、世界观及对宇宙的理解。
陶器对于年代学是确定无文字文化的年代的必须品,而同时亦对考究历史文化的年代有帮助。主要由中子活化进行的微量元素分析令黏土的来源可以准确确认,而热释光测试则可以估计出陶器最后的烧制日期。
透过考证史前烧制后陶器的碎片,科学家得出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黏土中的铁物质与在烧制当时的地球磁场有相同的状态。
近期热文:
贾湖骨笛,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三亚和三沙,哪个才是中国最南端的城市?
镇馆之宝——安徽博物院
商周甲骨文的发现及其意义
识别文物真伪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