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灰塑,玩过轻黏土心智障碍青年仍在探索

年12月25日下午,广州东山口竹丝岗二马路7号大院走进了十余位心智障碍青年。

大院内的一个活动空间,背负“残障”标签的青年们各自领了一把轻黏土,模仿指导教师的揉捏搓压黏等动作,开始制作黏土玩偶。“要均匀用力,不能有裂缝……”现场,指导教师来回巡视和观察,时常纠正手势。

这是广州市残疾人服务协会发起的残疾人手工艺培训计划。

“对于这十几个孩子来说,轻黏土不是玩,是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广州市残疾人服务协会会长陆锋告诉记者,该计划邀请心智障碍学员每逢工作日下午学习手工艺,并对接企业收购其手工品,将销售所得分配给学员。

通过打通公益销售渠道,过去苦寻工作而不得的心智障碍青年们因此获取了“第一桶金”。不过,这还远远称不上可持续的就业模式。陆锋透露,“学员还不熟练,产出少,利润薄,连社保都支付不起,顶多只能说是挣点零花钱。”

在她的设想中,残疾人手工艺培训计划应该让人看到希望,并创造一条新的就业出路。

就业之路一波三折

在参与残疾人手工艺培训计划之前,陆锋了解到,“包括参加计划的学员在内,很多孩子想就业,却没工作,要么面试被拒,要么毕业后没怎么出过门,似乎大家都觉得肯定没有适合残疾人的职业岗位,尤其是心智障碍。”

一位指导教师亦告诉记者,“在和学员们接触时,会发现他们或多或少在学校或其它地方学过手工艺,但毕业出来,动手能力便又成为了‘障碍’。”该教师还记得,第一次和学员接触时,大家在动手能力变得十分生疏。

“他们不是不行,只是缺乏锻炼,而外界也没有给到他们机会展示。”陆锋分享道,去年,残疾人服务协会为心智障碍群体开设了灰塑培训班。这是古建筑常用到的装饰艺术品,涉及造型打底、批灰、上彩等工艺。

“但他们往往因为一个标签而被一次又一次拒绝;有的则害怕被伤害和歧视,几乎从未走出家门。”在陆锋看来,只要能有一个合适的手艺活给到心智障碍青年,完全有可能在经过一次次的重复训练后胜任。

为此,他们请来了灰塑领域的导师培训残疾人掌握制作技能。不过,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陆锋分析道,“一方面,是上彩环节需要十分细腻的手法,这恰恰是学员不具备的,另一方面也是销售市场不明确。”

陆锋等人迅速转变了思路。在第七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下,他们将目光聚焦在轻黏土上,并免费提供培训场所及学习材料,通过聘请手工艺导师,培训残疾人掌握黏土手工艺品制作技能。

在他们的设想中,轻黏土的难度一下降低了好几个量级,说不定适合作为就业的新切口。

相信学员们的潜力

在广州市残疾人服务协会的筹措下,学员们获得了一家厂家支持。

记者了解到,在公益创投资助项目——残疾人手工艺培训计划中,厂家为学员提供彩泥等原料,学员将它们捏制成特定的造型,协会再对这些黏土产品进行打包、统一点算后发货寄回工厂,工厂根据产品的数量进行结算。

然而,谁也没想到,尽管学员们热情满满,但最初制作出来的模型却不达标。刚开始的时候,绝大部分学员的动手能力差,轻黏土制作各环节速度比较慢,捏出来的造型也不符合标准,产品大小不一、常有裂纹。

“当时我们都不敢跟孩子们说不合格,趁大家离开,才把一箱又一箱的失败品处理掉。”陆锋回忆:“那时我们信心也不是很大,可能有一个多月捏出来那些东西完全都不能看,也不能作为产品。”

难道又一次放弃吗?彼时,该协会认定制作黏土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耐心,需要不断重复地完成同一款式的产品,而心智障碍者恰恰普遍耐性好、专注度高,“只要乐意做一件事,总能沉下心做。”陆锋很是坚定:这是方向。

“普通人可能就不太能坐得住,你让一个普通人就整天去做这个,可能会觉得枯燥。”她说,在学员工作的时候,老师们会播放流行音乐;有时还会有唱歌、跳舞、画画、做游戏等活动,经常跟学员聊天,让大家对轻黏土产生乐趣,专注其中。

经过了一个月的训练以后,这些学员逐渐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手工老师的指导下,目前他们已经可以独立生产轻黏土手工艺品,较熟练的学员一天可以做十多套;他们分动物造型组和水果造型组,每一套黏土产品都用塑封打包。

在陆锋看来,学员终于迈出了通过手艺实现自养的第一步。

创造就业的空间

这一就业探索有可能成功并复制推广吗?

记者观察发现,在该项目学员赚取“第一桶金”的过程中,爱心企业本身与特殊学校有长期接触,因此在收购学员轻黏土玩偶中带有一定的扶持性质,且收购力度并不大,而学员的平均生产量依旧较低,因此所能获得的劳动收入不高。

“对于他们来说,目前的能力和挣钱能力的确不足以购买社保。”陆锋亦透露表示:“正因此,我们希望最终通过这些项目,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第一个小目标就是他们自己赚的钱、能够帮他们自己买社保,这意味他们必须在商业市场走得下去。”

一方面,广州市残疾人服务协会在增强学员的各方面综合能力。陆锋介绍道,每周固定时段,会有大学生志愿者上门辅助学员完成黏土产品,让学员认识更多的志愿者,增强人际交往;同时也通过志愿者增进社会对残障特殊群体的认识。

另一方面,广州市残疾人服务协会找到了华南理工设计学院教师义务设计包括“小电灯”“杯垫”“玩偶”等手工艺品,向爱心企业定向推销,并提供契合企业需求的DIY设计,争取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陆锋透露,在后者,目前已有部分企业有合作意向。她表示,希望未来,“残疾人手工艺心工坊”将不断发掘人才并壮大,最终还是希望传承民间手工技艺的同时帮助更多残障人士掌握手艺,实现就业,突破困境,缓解生活压力。

不过,融合就业依旧是个漫长的议题,需要社会多方可持续地推进,将一个项目打造成长周期的稳定行动,逐渐梳理出残障人士就业的背后逻辑和关键因素。而残疾人手工艺培训计划在这方面,仍需要长期的观察。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编辑:武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