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家乡三河之三河古遗址
三河古遗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河的考古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发现和发掘了多处古代遗址,现将几处主要的古遗址简介如下:
临泃古城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处。原址东隔泃河至前沿口村,宽米,南起三里庄,北到二百户,长米,总面积万平方米。泃河(红娘港)由故城北自西向东,再转向南流去。洳河(今日城东及以上河段古时统称洳河)从北而来,于故城东北汇入泃河,两河在故城东北部汇合向东南流。由于常年受河水的冲刷,城址大部分被毁,现存面积东西长米,南北宽80米,高出周围地面约5米。遗址南端东西两头尚存一段约10米长的城墙,夯土层清晰,每层厚约10-17厘米。红娘港南岸断面上暴露文化层厚1至4米,地面散布有粗细绳纹简瓦、板瓦、器座、陶罐、瓷瓦等残片。临泃故城建于后赵(公元-年),被水冲毁于北魏(公元-年),为蓟州屯兵之所。
军下荒城当地人又称“卤王城”。荒城遗址紧靠齐心庄镇军下村,村南北均有城墙遗址,被称为南城和北城。出土有汉砖、瓦、陶片等。据《魏氏土地记》云:“潞县治所,在今潞河东三十里。”军下荒城适在其间,是否元魏(北朝)时潞县故城,有待考证。
孟各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县城东北5公里泃河东岸高台地上。年5月,廊坊地区文化局在灵山公社举办文物考古训练班时发现。孟各庄居民住房即建在遗址上,因经常使土,遗迹暴露,在暴露的部位进行了试掘。现存遗址面积约0平方米,试掘面积约平方米。试掘表明,这里的底层堆积比较简单,地表层下即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堆积厚度一般为50至80厘米。遗址的西北部探方表明,第一层为耕土层,是含有细沙的浅黄色土,厚10至20厘米,包含物有近代瓷瓦片,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绳纹加弦纹陶片和新石器时代陶片。第二层为灰褐色土,厚11至30厘米,包含物以加砂红褐陶为最多,其次为泥质红陶。第三层为褐色硬胶土,厚30至50厘米,含较多的夹砂红褐陶,泥质红陶较少。
经探方发现房子遗址两处,内部堆积物为黑灰土,夹杂着红烧土、木炭屑和长条木炭,似房子木结构件烧毁后残迹。根据残存情况看,是半地窖式方形房子。居住面是用黄胶泥敷一层硬面,地面平整坚硬。房子四周共有柱洞16个,粗细不一,直径为15至30厘米。柱洞的间距为80至厘米。门道开在南面,房子中部有灶,坐在一不规则的灰坑之上。
出土文物有磨盘4件,磨棒6件,凿1件,石镞(zu箭头)2件,石耜(si古代的一种农具)2件,石斧6件,古镞1件,碗两种3件,罐2件,盆1件,还发现少量的动物骨骼,野桃核等。遗址的文化特征是:石磨盘底部无足,长方形的两端上翘,长圆形的两端略上翘,石斧有弧刃和偏弧刃。陶器的纹饰不见弧线蓖点纹,不见三足器和环底器,未发现彩陶。从遗址的文化内涵来看,与红山文化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小汪遗址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泃河东0.5公里的西小汪村西北高台地上,面积约平方米。遗址西北面是一片洼地,遗址区的中部有一条南北向大沟,将遗址分成东西两块,沟壁上暴露出文化层、遗物、遗迹。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陶器多夹砂陶,一般陶质较松,以褐色居多。泥质陶多灰色,部分器物有黑色陶衣,纹饰多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器皿有鬲(li古代炊具)、甗(yan古代蒸煮用的炊具)、罐、碗等。细石器也占有一定数量,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比较接近,对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状况和古燕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城子村遗址位于县城东北6公里,遗址坐落在村西和村北高台上。发现的遗物有夹砂红陶、夹砂粗灰陶、泥质灰陶等,多为罐、豆、夹砂红陶鼎足残片。据村民介绍,在东城子村北发现过铜戈和铜剑,多为战国时期遗物。村北遗址的面积约平方米,村西遗址约为平方米,在遗址区内也有战国到汉代的墓葬。
大姆圪垯在县城东南12.5公里处。东临栗屯米,西距皇庄东洼米南顶鲍邱河埝,北靠皇新公路,是一高出地面约4米的土台。遗址南北长米,东西宽40米,近年因群众使土和埝头砖厂用土被破坏。从断面看,第一层为地表,褐黄土厚50至厘米;第二层是黄沙层,厚35至40厘米;第三层为红胶沙土,厚约7米,土层中夹杂着墓坑。在第三层下部常有陶器出土,有夹砂灰陶大罐、三足盆形鼎、盆、碗等。还发现过磨光石斧等重要文物,被认为是夏家店至汉代大墓群。年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掠马村东古遗址在大掠马村东米处,是高出地面1米左右的高地,曾出土大石臼1个,外口径43厘米,内口径28厘米,高41厘米,底径30厘米,臼内穴深25厘米。另发现20斤重的铁铧(hua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的铁片)头,楔形砖和铁刀等。采集的陶片标本有板瓦、筒瓦、陶豆把、豆盘、夹砂瓮口沿等。从以上文物特征看,是战国以前的遗址。
燕郊“大将台”位于燕郊镇半壁店村正南米处。台南北长米,东西宽米,成平台状。由于群众历年使土,南部已挖成一洼坑。从断面看,地面下有2米多深的文化层,地表遗物大部分是鱼骨盆残片,灰陶、黑陶、红陶罐残片等,内有墓葬多处,是一古墓群。
刘白塔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刘白塔村东偏北米、泃河大堤内侧处,沿河长约米,宽50米。年初由廊坊地区文物管理所和县文教局共同调查发现,遗址区域内由于雨水冲刷,形成几处壕沟断面,底层关系清楚。第一层为耕土层,厚约30至50厘米。第二层为文化层,是硬度较大呈青灰色的黏土层,厚约80至厘米,暴露遗物较多。有泥质红陶、夹砂褐陶、石斧、石磨棒残段、夹砂褐陶盂残段等。是本县继孟各庄遗址后发现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中的泥质灰陶红顶碗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后岗类型中遗物相同。遗物中夹砂褐陶圆唇罐口沿、碗口沿、石耜残片,与孟各庄遗址有相同之处。遗物中众多的泥质红陶钵、夹细砂褐陶敛口钵和薄扁平圆弧刃带穿孔石斧等,又与孟各庄遗址有差异,两者谁早谁晚及相互联系,有待进一步挖掘考证。
以上为部分出土发掘及发现的历史遗址,还有很多未能在上述记载,如:
以上图片、文件信息均为作者收集整理,作者手中均有原件,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