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套娃,看完真的长见识

传统手工业

丽玛·瓦西里耶娃是下诺夫哥罗德州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她头上系着彩色头巾,几缕银发散落在额前,蓝色的眼睛中映照出壁炉的火苗。餐桌上黏土制的瓦罐里散发出汤的香味,正在张罗午饭的丽玛若有所思地问道:“按你们说的,套娃真的已经存在50年了吗?”

丽玛·瓦西里耶娃及其木屋的装饰风格,都如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一样,满是浓郁的传统俄罗斯色调。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是现今仍以制作套娃为生计的俄罗斯村落之一,村子里每家每户都自己车旋、涂染、包装,制成成品套娃,然后运往莫斯科市场或直接卖给下诺夫哥罗德的转售商。除了宗教节日休息,勤劳的迈丹人每天都不停地工作,全村只有几户人家有菜园子和家畜,因为他们大多数只以制作套娃为生计。村子的日用品商店里,除了肥皂、牙膏等日用百货,堆满了成箱的水粉颜料和画笔。

丽玛·瓦西里耶娃的房子宽敞明亮,墙上挂着雄鹿花色的老式地毯,房间里堆满了装着大大小小套娃的大包裹,为了避免套娃表层的图画在运送途中遭到损坏,这些套娃都还要单独包装。为了参加莫斯科每周三举行的伊斯梅洛夫斯基展销会,每个周二丽玛·瓦西里耶娃都和几个同村妇女一起将套娃装箱,连夜运送到莫斯科,以便周三一大早就可以摆出摊位。

套娃是俄罗斯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是俄罗斯妇女的象征。在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工艺品商店、售货亭、集体农庄集市、旅游景点、百货商店,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套娃。套娃是由多个大小不一的以农妇为造型的空心彩绘木娃娃,自大而小,一个套一个组成的玩偶。最初,套娃的面貌、服饰、体态都几乎一模一样,好似多胞胎姐妹。后来,花样迭出,造型各异。譬如,不仅有挟着黑公鸡的农妇,还有拿着镰刀、篮子、罐子、抱着妹妹和弟弟的农妇,甚至出现了古代俄罗斯的勇士、贵族等男性套娃。目前最大的套娃由多个空心彩绘木娃娃组成,最外层的有1米多高,最内层的比黄豆还小。现如今套娃早已迈出俄罗斯国门,畅销世界各地,成为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纪念品。

起源传说

套娃产生的故事有多个版本,学者认为这些故事中的大多数都没有确凿证据,只是一些传说。较为可信的一个版本称,套娃最初是应莫斯科商人、收藏家阿娜多利亚·玛蒙托娃的订购制作出的。玛蒙托娃是“育儿工艺玩具”的创始人,年,她在一次欧洲旅行中,买了一个日本产的木偶娃娃,后来她请工匠谢尔盖·马柳京做一个类似但要独具俄罗斯风格的木偶玩具。“但马柳京当时的制作图纸没能保留下来,所以我们难以断定他就是套娃的首创者。”俄罗斯民间玩具研究者、艺术家、俄罗斯诺夫哥罗德画家联合会主席娜塔莉亚·科瓦奇解释道。

还有资料显示,俄罗斯套娃于19世纪末(-年)诞生于距莫斯科73公里的古老的谢尔吉耶夫镇,由俄罗斯的一个世代相传的玩具工匠瓦西里·兹韦兹多奇金受到木制复活节彩蛋的启发后,按照画家谢尔盖·马柳京画的草图用木头削制而成。起初8个一套,后来变为7个一套,其中最大的是一个裹着头巾,系着围裙,腋下挟着一只黑公鸡的姑娘马特廖娜。后来人们都亲昵地叫她“马特廖什卡”,在俄罗斯这个称呼便成了套娃的通称。这个最早的套娃现在珍藏在谢尔吉耶夫市玩具博物馆。因此,俄罗斯最大的手工玩具制造中心——历史上素有“玩具之都”美称的谢尔吉耶夫便成了套娃的故乡。

大规模生产

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是最早从套娃简易制作转变为大规模生产作业的地区之一,也因此闻名世界。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的历史,就是套娃的历史:自18世纪起,波尔霍夫斯克·迈丹当地技艺精湛的木材车工就已经开始制作木制餐具和玩具,直至20世纪20年代,这些能工巧匠听说了邻近的谢苗诺夫村制作一种叠套的彩色木偶玩具并形成了系统的流水作业,才开始加入套娃制作的行列。在莫斯科近郊,人们不仅把套娃当做一种儿童木偶玩具,还用它引导艺术界的新风向:莫斯科想要复兴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传统民族文化的画家们,通过套娃绘制来表达他们的艺术风格,其中典型代表为俄罗斯画家弗鲁别利(-)、廖里赫(-)、瓦斯涅佐夫(-),他们的套娃绘制品至今仍保存在谢尔盖耶娃镇的绘画教育博物馆里。

套娃的大批量生产开始于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和下诺夫哥罗德州的其他村庄一样,波尔霍夫斯克·迈丹的事业繁荣于-年期间。这里的车旋工艺世代传承,村中男人负责用椴树开模,女人负责染绘,渐渐地波尔霍夫斯克·迈丹形成了自己的加工及绘制风格。当时,所有的玩具都是木制的,尽管一个套娃的价格是普通木偶玩具的5-7倍,套娃还是迅速地风靡了起来。年,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成立了“美丽的黎明”生产合作社,套娃生产不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而是以村落为单位。90岁的玛丽娅·别特洛夫娜·莎娅诺娃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老住户之一,她回忆道:“当年,几乎所有年满13岁的孩子,都辍学去生产合作社劳动。我也不例外,开始我只是帮姐姐打打下手,用铅笔或墨水描轮廓。”

苏联时期,套娃只能在生产合作社生产,尽管国家明令禁止,但波尔霍夫斯克·迈丹的个体套娃生产者并没有因此消失。波尔霍夫斯克·迈丹人带着满满一大包的套娃,坐火车前往全国各地销售,他们所到的每一个地方套娃都很受欢迎,但是这样的零售业总受到警察的驱赶、罚款、甚至逮捕。“我记得,年,我们和几个朋友肩上背着巨大的双肩包来到塔林。”丽玛·瓦西里耶娃回忆道,“每天早上7点我们准时来到市场,到中午就能把所有套娃卖光。警察来了,我们总能侥幸逃脱,但没带走的套娃会被烧光,这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场噩梦,但我们也没有因此停下来。”波尔霍夫斯克·迈丹的套娃色彩鲜明、制作工艺简洁,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非常受欢迎,尽管当时木制玩具已经开始受到塑料、橡胶玩具的排挤。

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中男人负责用椴树开模,女人负责染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