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泥塑的起源
泥塑起源于何时何地,由于缺乏确切的证据目前很难考证。
但是泥土作为地球上最为普通的基本物质元素之一,可以说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人与泥的关系犹如人与水、人与太阳那样不可分割。
无沦是从早期人类的居住形式还是到后来的日用器皿的工艺制作,无不体现出人类利用泥土的才能与智慧。
泥土——特别是具有一定黏性的泥土在浸泡了水之后就会变得松软,可塑极强,干燥后叉会变得坚硬。这种变化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
当雨后湿地上留下的脚印在阳光照耀下渐晒干变成有趣的造型时,它给人们的启发和触动想必一定要比人类学会利用工具对石头进行打磨雕刻要早得多。
而据考证现存最早的石头雕刻至少已有年历史了。
也许泥土本来就是人类用来作为手工制作的首选材料。
这不但从泥土作为自然物质的普遍性和凡乎随处可得的便捷性以及随心所欲的可塑性方面得到体现,就是以小孩爱玩泥巴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技能上所折射出的人类泥塑遗传基因方面也能得到验证。
泥塑的起源难以确定其主要原因是它的保存极为困难,使得其实物难以取证。
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特别是在潮湿和雨水的作用下泥塑很难保存,实物十分稀少。
尽管如此,据说法国南部的比利牛斯山脉仍有保存完好的上万年的黏土野牛塑像。
而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至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至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年前。可以说泥塑文化历史悠久。
作为一种工艺过程的泥塑活动,是伴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而广泛起来的,因为要使得铸造出的形状和想象中的造型一样,就必须先得做出一个形状来。
黏土恰好非常适合这种形状的塑造,在粘土塑造的造型外面做一个耐高温的壳体,然后再打开这个外壳,
这样泥塑就成为青铜铸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了,作为一种手段,泥塑是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美术学院专业教学中产生的。
这种泥塑练习课程的设置使得初学者可以对一个造型进行反复的塑造练习和修改,是雕塑专业教学的重要手段,很多美术学院至今仍在沿用。
二、泥塑的发展
泥塑的发展大致是与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紧密关联着的。
虽然泥土随处可见也随手可得,但作为一种工艺制作时,对土质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因为能够存放是工艺品的基本要求之一。
作为泥塑的主要用材,黏土的颗粒粗细要适中,太粗了黏合力不强容易松散;颗粒太细、太黏又易开裂。
因此天然黏土的质地是泥塑生存和发震的必备条件之一。再者,泥塑的发展还与地方的民俗文化有紧密的联系。
从我国目前现存的几大泥塑体系来看,陕西风翔彩绘泥塑、无锡惠山泥人和天津泥人以及山东高密、河南浚县、广东潮汕泥塑等,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造型特征、工艺手法几乎与当地的民俗民风交互相映着。
另外,泥塑的发展还与地理气候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关联,通常北方气候干燥的地方比南方潮湿之地对泥塑的保存要有剩些。
为了加强泥塑的强度也有在泥料中加入棉、麻、稻草或秸秆等松软的长纤维天然植物,以防止泥塑在于燥过程中的强力收缩引起的开裂和风化损坏。
从泥塑发展的脉络来看,给我国泥塑带来巨大发展,并使泥塑朝着大体量和大规模方面发展的是佛教的传入与盛行。
一直以来大量的寺庙和祠堂都采用泥塑的形式来塑造菩萨、罗汉以及各种人物形象。
而今在我国气候干燥的西北特别是黄土高原的某些地方,还有许多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泥塑艺术珍品。
有的泥塑造型生动、精彩绝伦,艺术价值极高,这其中山西太原晋祠宋代彩塑、陕西平遥双林寺彩塑等可称为代表之作。
这充分证明我国的泥塑文化发展至唐宋时期已达到一个艺术与技艺双高的鼎盛时期。
唐宋之后由于各种因素,泥塑的规模和艺术水准有所下降,至今有的几乎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如此状况,应当得到社会和同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