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旧石器陶片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大源仙人洞,发现一个距今已有一万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从中发掘出残陶器90余片,全是夹砂红陶,质地粗糙,掺杂着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质松易碎.陶片厚薄不等,胎色以红褐色为主,也有呈红、灰、黑三色.器内壁凸凹不平,没有耳、足等附件.这些情况显示出当时制陶的原始性。陕西华县老官台出土的陶器,也反映了同样的情况。考石发掘充分证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一开始,许多地区就开始了陶器的制作。
夹砂红陶陶器是用泥巴(黏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黏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黏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黏土有黏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
唐三彩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
石湾陶瓷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琉璃中国的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这时的陶器是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红陶分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掺杂少量砂粒。在仰韶陶器中,细泥彩陶具有独特造型,表面呈红色,表里磨光,还有美丽的图案,是当时最闻名的。细泥陶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西安市半坡村发掘的彩陶盘也是属于仰韶文化的产品。
仰韶陶器到了尤山时期(公元前2300年左右,指的是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掘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手工业制陶有了巨大进步。到龙山时期,由于陶窑的改革,人们在陶器即将烧成时,一方面猛加燃料,同时封闭窑顶,致使窑内氧气不足,陶器就在还原焰中焙烧,陶质内的铁大部分转化为低价铁,使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所以龙山文化时期灰陶的产品最多。
红陶在商代出现的刻纹白陶和薄壳白陶,尤为出色。它们质地优良,刻画精细,造型端正美观,坚硬耐用。白陶之所以有这些优点,主要由于使用了高岭土.高岭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铝,含铁量低,质料较细,可塑性强,在高温烧成后,外形洁白美观。人们对高岭土的使用和认识,与后来瓷器的发明有一定的联系.在陶器的外表若再着一层釉,不仅器表光滑美观,而且便于洗涤,尤其是储藏酒类的饮料,不会因渗透而损失.所以釉陶的出现,表明了制陶工艺的又一大进步。
商代白陶到了商代的中后期,釉陶逐渐增多,表明人们已从无意识地发现釉料发展到有意识地配制釉料.对出土的商周釉陶进行的分析,证明当时使用的釉是石灰釉.即由石灰石或方解石等碳酸盐加上一定量的黏土和其它物质配制成的。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沉淀浓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们的各种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