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吃饭是不用碗的,他们用火把食物烤熟,用手抓,吃得无比香甜。可是社会在进步,人渐渐有了抢夺的意识,慢慢演变出生活用品。
碗,是应运而生的。
在现代,餐具类是最常见的陶瓷制品。
它无意间从土经过高温变成了陶,颜色土黄,变成容器后能盛食物和水,而土质的不同,烧制温度的不同,会使陶变成很神奇的物品。
陶瓷,一个词语,却是两个不同的名称。
陶,普通的黏土,烧制温度在度左右,外表不施釉,原始社会常用的器具;
瓷,是瓷土烧制而成,烧制温度在度左右,外表施釉,是在陶的基础上慢慢演变而来。
陶瓷,合在一起,成为大众所熟悉的材料。看过有泉先生的《陶瓷简史》,才知道它们有很多的历史,它是怎么来的,在历史的进程中它是怎么发展的,到现在它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有泉先生从烧制的火、原料、外表的釉、不同朝代的形状、颜色的由来、烧陶瓷的窑、还有艺术性质等7个方面,道出陶瓷的发展史。
陶瓷是火和土的艺术
陶最原本的形态是土,经过火的高温,变成陶。人类其实很早就会制作陶器,但是那时候没有文字,所以并没有关于陶器的文献,我们只能从考古得知它们的历史。
其实陶的由来无从考证,不知是先人把黏土抹在木器上取得耐火的效果,还是无意间烧火烤制而成,不过陶瓷的发展都离不开火和土。
黏土烧制成陶,瓷石和高岭土烧制成瓷,这是最早陶瓷的原材料。经过时间的打磨,技术的成熟,比如蒙脱石、叶蜡石、牛骨头等都能做成陶瓷。如今对陶瓷的定义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这跟后期陶瓷业快速发展有关。
以前做陶瓷,平地堆火烧,需要很多木材,温度不够高,需要烧好几天,慢慢地大家发现密闭环境下,温度上升快,陶器更容易做成,便慢慢把密闭环境变成窑。窑是火的聚焦点,在窑里火才能尽情地升温,催促陶器的融合成形。
简单言之,不同的原材料,在不同的高温环境下,烧制的成品千差万别。
青花瓷是众所周知的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以青花的形式展现在陶瓷表面,以前只知道青花是国之精华,却不知它的由来,从有泉先生《陶瓷简史》里才深知它的经历。
青花瓷的三要义:钴蓝、釉下、高温
第一要义:钴蓝。钴和铁在元素周期表里是兄弟,它们合在一起主导瓷器上的蓝色。
颜料钴的天然钴土,要先淘洗沉淀,去除杂质,入窑煅烧,烧出来的钴土是块状,捣碎了放在瓷钵里研磨,磨几天后在淘洗,晒干后再研磨,如此反复多次。得到的颜料钴,颗粒越细,着色力越强,颜色层次越丰富。
拿出一块钴料,估计我们也不认识,现代的它是一块黑泥巴,用之前要用隔夜茶水调开,边磨边用,类似古代的磨墨。
许多瓷器作坊不满足于买成品,自发的使用自己的佩方,各不相同。
第二要义:釉下。釉是一层瓷器上是薄玻璃,这层玻璃坚硬耐磨,可以保护胚体,且有不同的质地和颜色。
瓷器在拉胚成形后,由美术大师在胚体上画上所需图案,画的技术不容小觑,国画一直有“墨分五色”的说法,分别是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功力深厚的画师才能把图案的细小衔接得当,浓淡得体。
画好后再上釉,称为釉下彩。如今的青花瓷虽多,但很多都是釉上彩,相当于是先上釉,再画图案。多是工厂批量生产,多数是贴花技术,跟以前的青花瓷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要义:高温。等釉面干好,就可以放窑里烧制。青花料成分复杂,又在釉下,所以必须经过高温才能变色,而这高温必须达到度以上。
景德镇“瓷都”名号怎么得来的?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一是因为该地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其品种齐全,达三千多种品名。其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二是因为原材料丰富。景德镇前期是因为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和木材资源,像瓷石、高岭土、煤矿等,而这些矿产资源都是生产瓷器所必备的,景德镇拥有此类的矿产资源不仅多,而且还很有特色。
但是原材料总有用完的时候,当原材料匮乏,他们只好从外地拉新鲜原料。在原材料的变化中,慢慢地出现了两个发明:利坯技术和二元配方(瓷石和瓷土混用),是陶瓷史上的重要进步。
三是因为技术的精湛。不同朝代需要的瓷器截然不同,景德镇的师傅们也是在需求下不断提高制瓷技艺,而这种技艺被视为神奇奥秘,引起了海外诸国的共同探究和仿效。
这些仅仅是《陶瓷简史》里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丰富的知识,比如陶瓷形状的兴衰,颜色的进化,温度的调试,窑的变化等等,有泉先生把对陶瓷的热爱全部表现在字里行间,不含糊,每个细节都交代清楚,旁征引博,完全不像其他科普书的乏味可陈,可谓是有趣有料。
文中还有精美配图,跟文字遥相呼应,书本质量堪称上乘,适合收藏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