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年9月14日,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调研组来宜调研西陵区残疾人就业工作。
年11月9日,中国肢残人协会调研组来宜调研星创残疾人工作室。
年11月16日,省 协调研组来宜调研可为残疾人服务中心。
年10月12日,省残联调研组来宜调研西陵区残疾人之家建设情况。
年6月2日,西陵区残联召开第五届主席团第三次全体会议,会上颁发名誉主席聘书。
召开西陵区街道残联、社区残协换届培训会。
西陵区残联肢残人协会开展读书分享活动。
夜明珠街道志成残疾人服务中心组织小朋友开展彩陶体验活动。
云集雅艺残疾人服务中心开展手工产(作)品爱心义卖活动。
前言
手工香皂花、洗手液、中药防疫香包、中药洗发套盒……走进西陵区土城路社区星创残疾人工作室,展台前琳琅满目、包装精致的一枚枚“星创”产品,令人很难想象的是,它们都是残疾人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
5年前,自幼身患残疾的秦路在区残联和街道社区的扶持下,创办了星创工作室。为了帮母亲缓解皮肤过敏症,他研制出纯天然手工皂;为了让同事摆脱脱发烦恼,他又开发出“星匠创皂牌中药洗发套盒”……短短几年时间,秦路凭着顽强的毅力,将12个批次数千块“手工皂”和“星创”系列产品推向市场,帮助2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帮助他们实现了自我价值。
如今,西陵区7个街道均成立了残疾人联合会,67个社区分别设立了残疾人协会。在龙头“星创残疾人工作室”的带动下,宜昌彩陶、学院绘画、云集雅艺、博爱烘焙、祥和手工和金手指等一批就业创业品牌项目如涓涓细流润泽每一位残疾人心田,把关怀和温暖汇聚成充满亲情的“爱心家园”,帮助他们点亮心灯、自强不息!
近几年来,西陵区残疾人联合会在区委、区 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残联的精心指导下,围绕全区工作大局,以加强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福祉为出发点,以 建带群建为推手,以街道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社会组织与辅助就业、康复托养等业务融合发展,以及各项惠残 策的落地落实,初步形成残疾人工作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有力地保障了全区残疾人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年5月,西陵区残疾人联合会被国务院残工委授予“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荣获“全省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星创残疾人工作室”被评定为省级“辅助性就业机构”。
年,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所长高纳新被评选为“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
一个个荣誉的背后,印证着残联人辛勤的付出和汗水,更承载着一份残疾人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建引领点面联动强保障
自年西陵区被确定为全国基层残联组织专项改革试点单位以来,区委、区 府始终把发展残疾人事业作为改善民生福祉,构建首善西陵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委常委会、区 府常务会重要议事日程。区人大、区 协定期对《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湖北省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等 策法规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和调研督查。
自承接全国基层残联组织改革试点任务以来,全区以区、街道残联和社区残协三级组织改革为重点,按照“组织机构健全、队伍稳定实干、设施功能完善”的思路,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基本队伍、基础设施建设。区委组织部先后三次专题研究“专兼挂”工作,协调解决相关难题。
全区7个街道残联机构健全、人岗配齐,67个社区成立残协、配备专职委员比例达90%以上,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对暂时未配备专职委员的社区,根据服务残疾人的数量,每年给予-元专项经费,支持社区开展残疾人服务。按照残疾人超过5人的居民小区、楼宇、服务机构等要求,在残疾人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企业、服务机构成立残疾人小组,形成残疾人组织和工作网格化服务格局。
经提请区委、区 府研究同意,一次性为全区设置90个固定专职委员工作岗位,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制定《专职委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在全区推行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建立了绩效考核和残疾人评价双向考核机制。同时,由区委组织部统筹安排,分别办班,每年集中业务培训不少于3天,激励专职委员队伍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67名专职委员逐步平稳过渡为劳务派遣用工,人均每月增收近元。
多轮驱动精准服务惠民生
西陵区连续4年将残疾人服务项目纳入区 府“十件惠民实事”,邀请“两代表一委员”跟踪督导,推动项目落实。全区先后投入余万元建成7个街道残疾人综合服务基地,全面开展“日间照料”、“社区康复”等服务,辐射带动余名残疾人就业创业。同时,投入50余万元加强区残疾人辅具中心建设,探索开展辅具共享服务。今年10月,投入万元建成的功能齐全、设施现代的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将对外营运,可实现名残疾人同时托养,有效解决辖区残疾人家庭无暇照料的后顾之忧。
积极协同司法部门与律师事务所联合开展残疾人法律维权服务全覆盖,每年投入30余万元实现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全覆盖,投入近万元实现14岁以下儿童康复全覆盖。拿出不少于3个惠残项目开展公益创投大赛,购买社会资源为残疾人开展服务。
从年起,辖区“日间照料”项目从每人每年元的标准提高到元,将下拨街道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提高到5年前的10倍左右,有效保障了基层残联的工作开展。投入38万元为多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每年拿出不少于3个惠残项目开展公益创投大赛,购买社会资源为残疾人开展服务,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情筑家园大爱无声胜有声
“爱在助人时最美,生命在互动中坚强,残疾是折翼的天使,助残可以让爱心延续。”区残联理事长王毅谈及“残疾人之家”建设时掷地有声地说道。
近几年来,西陵区按照“建设街道阵地、培育社会组织、整合服务内容、方便残疾朋友”的思路,以街道为主阵地,打造了一批以“星创残疾人工作室”为龙头的创业就业品牌项目,推动社会组织与辅助性(支持性)就业、康复托养、文化体育等业务融合发展,形成“一街一特”残疾人就业工作品牌,帮助残疾人实现了就近就业,就便增收。
目前,全区建成7个街道“残疾人之家”,其中西坝街道可为残疾人服务中心、窑湾街道祥和残疾人服务中心和星创残疾人工作室通过省残联验收,并被评定为省级示范“残疾人之家”。12家民非企业、5家社会团体先后融入“残疾人之家”,区残联按照每年3万元标准预算专门协会工作经费,对符合条件的助残社会组织每年安排不低于1万元的运行经费,同时支持参加省、市组织的公益创投服务项目。
在残疾人“爱心家园”里,残疾人不仅能够托管照料、就业娱疗,个人得以康复诊疗,还积极尽其所力创业就业,增加收入,解决生活来源问题,减轻家庭负担。“星匠创皂”系列产品由博海文化全渠道独家推广销售;博爱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制作、售卖核桃芝麻糕等文创产品推向特色美食市场;夜明珠街道志成残疾人服务中心在开展残疾人网络直播辅助性就业培训的同时,传承非遗“黏土江豚”系列产品的制作,以及重塑“宜昌三宝”彩陶制品的推广,向市场提供价值逾万元的万余件产品,深受市民喜爱。葛洲坝街道金手指残疾人工作室制作的马勺、中国结编织品、手工DIY钻画、防疫香包等传统文化系列手工制品,得到市场青睐。
宜昌市著名残疾人油画家孔国俊创办学院街道“国俊艺术职业培训学校”,还牵头成立“残疾人艺术协会”,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的书画艺术职业培训。
福祥居家托养服务中心多次参与 府公益项目投标,承接余万元的居家托养项目,为全区残疾人家庭建立居家托养档案,有效实行动态管理和托养服务。
残疾人创业先锋郑美玲创办的宜昌初旭之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年产值逾万元,先后解决20余人就业。
年10月,全省基层残联组织改革推进会在宜昌召开,西陵区残联现场做经验交流发言。全省地市级以上残联领导及与会代表专程来到西陵区,深入西坝、窑湾街道“残疾人之家”等地观摩学习。
拓源赋能阳光洒满幸福路
幸福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西陵区委书记任蔚多次深入街道“残疾人之家”指导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并亲自参与产品设计、生产和提档升级,随时将产品挂在心上,强力推广。
区委、 府分管领导全力支持,多次现场研究指导,要求把“残疾人之家”当作实体,扶持做大做强。人大、 协发动代表委员捐赠善款、购买产品。市、区20多个直属部门参与阵地建设、业务合作、产品购销等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宜昌慈善总会、西陵个私协会、博爱特殊教育、博海文化公司、志愿服务团队、非遗文化项目、书画文化名人等大量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参与支持街道“残疾人之家”建设和产品后期服务中。
与此同时,区残联积极排摸了解未就业残疾人及残疾高校毕业生情况,帮助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残疾人得到相应的职业素质、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培训。区残联联合印象嘉(宜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残疾人手工产(作)品推向电子商务平台,利用“互联网+网上代售”,对三峡石头画、残疾学员个人绘画作品、马勺、手工编织物、三峡黑鸡等产品进行营销推广。
同时,依托